今天看的篇章为《 顺着历史学古诗 》—— 《饮酒》(其五) 。
《 饮酒 》由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陶渊明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所谓隐士,是指那些有机会做官,但是出于自己内心的高洁追求,而主动不当官的读书人。
陶渊明本是彭泽县令,刚上任八十多天,有一个上级官员到彭泽县去检查工作。这个官员每次检查工作,各县长官都要向他行贿,才能破财消灾。所以这一次,县里的小吏希望陶渊明也卑躬屈膝地讨好他。可是,陶渊明丢下一句话:“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直接挂印辞官,回家种田去了。这就是著名 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中国古代诗人基本都爱喝酒,而陶渊明差不多算是最早的一位以喝酒闻名的诗人。当年,他刚当彭泽县令的时候,按照规定,国家拨给他二百亩公田补贴生活。陶渊明大手一挥,全部种秫(shú)!秫是酿酒的材料。
辞官归隐后,没钱买酒了,只要有谁送他酒,他一定痛饮,喝完必大醉,醉后必写诗。酒喝了不少,诗也写了不少,归拢一下,足足有二十篇,就都命名为《饮酒》。《饮酒》系列中的第五篇,就是《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庐”,庐不是房子,而是草房子
“人境”,所谓人境,就是人口密集、熙来攘往的热闹地方。
“见”,见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jiàn,意思就是看见,是人的主观活动;如果读成xiàn,意思就是出现,则是一种客观呈现。
所以诗的意思是这样的:
草庐盖在红尘里,却又并无车马喧。
问我何以能如此,心超世外地自偏。
手采菊花东篱下,悠然自得见南山。
山间云气傍晚好,飞鸟结伴把巢还。
此中自然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讲摆脱名缰利锁的烦恼。人烟稠密,红尘滚滚,在这儿盖几间草房,怎么会听不到车马喧闹呢?因为他的心已经远离名利场,尘世的喧嚣对他没有意义,自然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第二部分讲的是,如果不为功名利禄,人到底为什么活呢?在自己家的篱笆下随意采一朵菊花,不经意间一抬头,南山一下子就映入眼帘。山上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美不胜收。此时小鸟也疲倦了,正成群结队地返回树林。其实,不光是人和鸟,这菊花、这南山、这云彩,全都回到了大自然里,也全都回到了自然而然的本性当中。
第三部分讲的是,这样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似乎便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南朝初年。那时,北方已经成了胡人的天下,东晋政权只是偏安江南,政权衰弱,世家大族把持权力,权臣内斗不已,一般读书人根本找不到出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的诗给了人生另外一条道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为一体。千百年来,它丰富着中国人的选择,也抚慰着中国人的心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因此形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在他之后,王维、孟浩然,都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往下走,田园诗也成了中国诗歌的第一个重要流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