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中国文人,喜聚会宴乐,自古亦然。
![]()
文人雅集,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通过焚香、挂画、瓶供、吟咏诗文、抚琴、礼茶等艺术形式陶冶情操的小型聚会,内容和形式类似于现代的沙龙。
![]()
清代 丁观鹏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局部
![]()
清代 丁观鹏摹仇英西园雅集图 局部
古代志同道合的好友们也会聚在一起开“派对”(雅集)呢。古代文人雅士酬唱聚会,必须有雅人、有雅兴,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
![]()
明人十八学士图(琴)立轴
现代人也许已经很难想象,文雅的派对是什么样子的。不过好在有传世的许多名作,还原了当时人们聚会的娱乐活动:吟诗作赋、游山玩水、曲水流觞、琴棋书画…让我们得以有机会感受当时的风雅。
![]()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先秦时期,文化知识被贵族阶层及士人群体垄断,他们在聚会上宴饮赋诗,可视为文人聚会的源头,《诗经・小雅》中就有相关描绘。汉代,文人逐渐从士人阶层中分化出来,文人群体间的聚会活动正式出现,如景帝时梁孝王组织的兔园之会,形成了以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宫廷文人为主体的聚会活动,确立了后代文人雅集的基本范式。
![]()
五代周文矩 文苑图 局部
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自觉时代,文人雅集频频登场。建安时期,三曹父子与徐干、陈琳等聚集邺下,创作大量宴饮诗。东晋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将文人聚会和节日风俗结合,通过曲水流觞、吟咏赋诗来体玄悟道,因王羲之《兰亭集序》而成为文人聚会的典范。此外,还有西晋 “二十四友” 的金谷之会、东晋谢氏家族的乌衣之游等。
![]()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
![]()
宋徽宗 文会图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的实施,雅集转向以科举文人群体为中心,聚会组织涉及各个层面,更为常态化和多样化,出现了曝书会、耆老会、茶会、诗社等各类主题性聚会。如唐代中期白居易与胡杲等九老组织的香山雅集,北宋驸马王诜与苏轼、米芾等组织的西园雅集。
![]()
唐寅《事茗图》
![]()
调琴啜茗图 唐周昉原作
元代的玉山雅集由昆山富豪顾瑛主持,规模大、历时久、影响深远,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誉为 “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明清时期,雅集活动依然盛行,延续了前代的传统,出现了许多文人社团和雅集活动,如复社的雅集等。
![]()
明 文从简 携琴图纸本设色
![]()
明代文伯仁携琴访友图
![]()
明代 唐寅事茗图局部手卷
三国时期,曹操定都邺城,他与儿子曹丕、曹植喜欢交游名士,文士云集邺下,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了当时 “行则连舆,止则连席…… 仰而赋诗” 的盛况,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
![]()
兰亭雅集图
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召集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聚会,通过曲水流觞、诗文吟咏,成诗数十首,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兰亭集序》,其文辞与书法并绝千古,兰亭集会也成为雅集史上的传奇。
![]()
兰亭序 宋拓甲之二御府领字从山本
![]()
真赏斋图 局部
文人雅集将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作为基本目的,具有随意随性的氛围,文人们在雅集中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文艺品鉴、品茗听琴,追求风雅、抒怀性灵,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
![]()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