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朗普在英国的发言让人惊掉下巴。他的语气比以前温和了许多,甚至说出了“中美关系很好”这样的表态,还表示“关税暂停期可能还会延长”。这跟他之前喊着“加税、打贸易战”大相径庭!
既然特朗普现在态度软化,为什么还不直接到北京和中国领导人见面呢?
特朗普并不是没有想过访华,事实上,他本人多次提到希望能到中国访问。但这个计划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真正推进。
![]()
就在近期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法新社记者提到,美国总统特朗普说,他已经收到中方邀请,今年内访华,但因为双方在经贸、芬太尼等问题上的分歧,他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中方发言人林剑表示,关于这个具体问题,没有可提供的信息,但中美沟通的渠道是畅通的。
特朗普是否真的愿意去中国?美国媒体给出的理由是,第一,特朗普的身体状态成了他无法顺利访问中国的一个大障碍。
第二个原因就是,特朗普的政治策略一直围绕着“赢”字打转。如果他真的去北京,就很容易被解读成“妥协”或者“求和”。如果没有实质性的成果,特朗普的政治形象就会大打折扣,特朗普喜欢“面子”而不是“里子”这件事众所周知,没有成果就难堪。
虽然特朗普没有急于去北京,但未来几个月的几场国际会议,给了两国领导人碰面的机会。比如,吉隆坡的东盟峰会和韩国庆州的APEC峰会都将成为一个天然的外交平台。特朗普能不能去北京,未必会在短时间内决定。他很有可能选择在第三国先见面,这样既能探一探中国的底线,又能降低自己回国后的舆论压力。毕竟,面对外交场合,他总是喜欢留一些余地。
![]()
尽管双方有过沟通,但美方在南海、科技封锁等问题上的态度并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所以,中方的回应也是很明确的:如果仅仅是“礼节性”会晤,且没有实质性的政策改变,谈判就很难见到“动刀”的价值。
说到底,特朗普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这四块硬骨头:关税问题、稀土供应、芯片限制和波音订单。要解决这些问题,每一块都需要动真格的。
所以,特朗普如果去中国,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即便他放软了语气,想通过一次会晤来换取实质性进展,恐怕也得付出代价。
中方的态度也很明确:不会拿访问换利益。即使特朗普心态转变,愿意谈判,任何涉及核心利益的事项,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成果。对于中国来说,核心问题的安全感比短期的政治交易更为重要。美国需要的是即时的政治收益,而中国要的是长期的结构性安全保障。如果两国的利益不在同一个尺度上,就很难通过一次会晤,改变双方的战略格局。
特朗普的“软化”是否意味着美国政策的转向?答案是否定的。这更像是“时间换空间”的策略。关税暂停期的延长,是把问题推到明年上半年,给双方更多的时间去谈判。
![]()
接下来可能有三种局面:第一,关税暂停继续,双方在第三国的会晤中达成一些技术性谅解,实质性进展较少;第二,美方可能在某些领域稍微后撤,换取一些小的进展,镜头漂亮,但实质有限;第三,舆论风波可能再起,特朗普的访问计划继续观望,中美关系维持在“带摩擦的稳定”状态中。
无论哪种局面,核心依旧是“对等与互利”。如果美方想通过一次访问打开所有的大门,最终只能承担现实的反噬。
最后,强硬的声音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特朗普真正害怕的,不是北京,而是走进镜头后必须拿出可核验的成果。没有成果,访问就是一场“负债”;如果有成果,那么谁先让步,谁就要付账。在这种博弈下,特朗普看似变了一个人,但实际未变——他变的是手段,但他要“赢”的本质没有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