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出生的郑金强,入职兴义公路管理局十余载,用青春写就公路人的担当。他多次获评“先进生产者”,2023年获全省首届“最美公路人”称号,2024年自主研发的测量仪摘得第五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银奖,入选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及省交通运输厅微创新名录,还拥有两项国家专利。
初心引航,逐梦公路
儿时的郑金强,常听老辈人讲述晴隆“二十四道拐”的传奇故事,“修桥补路,养儿无数”的老话更让他对公路行业心生敬仰。毕业后,他入职兴义公路管理局,首项任务便是回乡参与国省干线升级改造三年大会战。 2014年G320盘江桥至晴隆五里公路改建项目上,郑金强白天顶着40℃高温穿梭在工地,夜晚伴着灯火整理资料。皮肤晒脱了皮,脚底磨出了泡,他却说:“建设‘月亮堡坎’时,老一辈公路人把骨灰都撒在了堡坎旁,和他们相比这点苦算什么?”
![]()
2023年获贵州省公路局第一届“最美公路人”荣誉称号。
2020年G324线南石地灾治理项目中,首次担任技术负责人的他,因害怕自己不能胜任,自学项目管理课程,还通过了一、二级建造师考试。“公路建设不能马虎,每一道工序都得精准到位,否则会影响工程质量。”再苦再累,郑金强也不敢有丝毫松懈,一边忙于穿梭在施工现场,一边又奔走于各部门之间搞协调,还要反复耐心解答沿线村民诉求。
实干攻坚,多面能手
暴雨突至,路基垮塌,G324线上他又第一个冲向现场,在滂沱大雨中既当指挥员又当抢险员。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如同打了鸡血,不知疲惫,从早上工作到晚上,直到险情彻底排除,雨水早已浸透了衣裳。回程的路上,他睡得如此地香。
“干一行,就要钻一行。”遇到新技术,他就紧盯不放,为减少桥梁养护对群众出行的影响,单位引进kepller桥梁伸缩缝技术,他常常天不亮就赶到工地,从放线、支模到摊铺,每个环节都仔细钻研,生怕遗漏点什么。
![]()
与群众交流。
单位宣传岗位空缺,这个工程硬汉又捧起相机、学起剪辑,短短数月作品就登上《人民日报》客户端。在G552线公路文化建设中,恰逢孩子生病住院,他便一边陪护一边修改方案,而这个让他时时刻刻放心不下的项目,被中国公路学会评为“2025年度美丽公路”。
创新为民,续写担当
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为了解决测量工具笨重、精度低的问题,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学习单片机开发、电路基础,反复钻研配件选型、外壳设计,一次次试验电路焊接,历经无数次试验,研发的“多功能丁字高差测量仪”一举夺得全国微创新大赛银奖,入选全国职工“五小”创新成果及省交通运输厅微创新名录。随后设计的“安路通e”小程序,实现养护全流程可视化管理,让养护任务超期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平均超期天数减少7天。
![]()
编写微信小程序。
如今,已是安龙公路管理段副段长的他,依然保持着那份初心。针对村民反映的视线盲区、边沟堵塞等问题,郑金强带领职工在平交道口增设凸面镜、画标线,清理边沟,安装护栏。“现在出门踏实多了!”村民朴实的话语,就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从初入行业的新人到独当一面的副段长,郑金强把每一件事都做实做细,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担当,也让“公路人”的初心在坚守中愈发闪亮。(文/邹涛 图片由贵州省公路局提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