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其实我不姓铁,我姓屈,小时候父亲为我取名“铁羊”——屈铁羊,改“铁扬”是一个年轻人的“年轻举动”。那时我觉得“屈”不易读,铁羊又显村气,少气质。一次填表时,就在姓名栏内偶然写了个“铁扬”。自己很得意:觉得“铁”姓坚定,“扬”又飘逸——发扬、飞扬……再后来,连两个女儿也姓了铁。过了些年,我才觉得父亲为我取名铁羊实在可爱,但又难以再启用。
屈姓在我的故乡是一个极少见的姓氏,据传这是楚国人屈原后代的一支移民,但我们又拿不出证据,不便攀此“高枝”。只有一个现实可做联系,就是我们在村子里所处小街,不叫街,叫“巷”——屈家巷。巷这个称谓在我们那一带农村中是不存在的,巷字显然来自南方,也许楚国?
汉时,屈姓或许在此已有多代,代代再相接至我的父辈。
通往停住头村的路
我出生的村子叫停住头,一个奇特的村名,至于这本书中多次出现的笨花村,是由作者杜撰而来。笨花是棉花的一种,笨花以外还有洋花。本地种植。这种棉花绒短,但皮实耐用。我常觉得我身上有笨花的性格。停住头倒是一个古村落,据说它与西汉时王莽和刘秀之战有关:王莽将刘秀追到这村,刘秀在此“停驻”多时,故得名。
从童年到少年我和我那些存有笨花性格的亲人和乡亲相处,觉得那时的生存状态尽是自然而然:天黑时,你眼前才是一盏棉籽油灯,掀开锅是一锅小米夹杂薯类的稀饭。而有的乡亲他们眼前连棉籽油灯和小米稀饭也不存在,但从这里诞生出来的故事让我终生难忘。
许多朋友都说我画画、写文章和我的父辈有关,反正我身上流淌着的是他们的血液。他们的性情附在我身上。
祖父是位旧军人,他早年入北洋新军,属直系,历练军中各阶级;还乡为民时,他是孙传芳麾下的一名将军。他曾和孙结拜兄弟,一九二四年和孙进入杭州那天,目睹了雷峰塔的倒塌,他常觉得这给直系带来了晦气。
祖父对雷峰塔倒塌的目睹,也激起我奶奶对《白蛇传》里白素贞命运的关心。白蛇素贞的故事就是奶奶所讲故事中的一则“重头戏”。
奶奶是位普通乡下人,但她心中自有一个“外部世界”,童年的我和奶奶同睡一个炕,便常随着她在她的外部世界里“漫游”。她从白素贞的故事里忽而又转向了汉口,她说:“紧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汉口。”她说城陵矶人卖鱼把鱼头和鱼身分开卖;在保定居住时,她爱看学生演的文明戏,她会唱《复活》里的一首洋歌:“啊,我的喀秋莎,你还记着那往事吗?捉迷藏在丁香花下,我跌倒泥坑你把我拉……”
父亲跟祖父走过南北,他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是位中西合璧的医生,是当地国共两党的创始人之一,且是一位“杂家”。他在当地推行新文化运动,创办新式学校,和一位在当地传教的瑞典牧师交朋友。他自己作诗、谱曲、写剧本,连戏曲舞台上的锣鼓经都有了解,这使得童年的我就知道锣鼓经里有“四击头”“水底鱼”“败锣”一类。
当然父亲对我的教育不只锣鼓经一类,抗战初期在无学可上时,他督我读了大量的带启蒙性的汉语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还有更“深沉”的文字,如:“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那时我说话口吃,常有一种自惭感,从父亲那里得来的知识我心中有数,但我说不出。他设法让我克服口吃,但收效甚微,我会顺利地说话那是许多年后的事。
在我的少年时代,作为父亲子女的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革命”,在我们那里叫“脱产”。我脱产了,先在革命队伍的后方医院当“学生兵”,我学习配置软膏、打针,钳出战士身上陷着的子弹,还做过助产士的助手,看婴儿和母体的分离过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进过被称作革命摇篮的“华大”(华北联合大学)。考入“中戏”(中央戏剧学院)才是我进入艺术领域的正式开端。在选择文艺院校时,我选择了它。我欣赏它教学内容的“杂”。除了有名画家教你严格的油画技法外,还有戏剧大家教你去了解戏剧的方方面面:从欧里庇得斯到汤显祖:从布莱希特到欧阳予倩的“春柳社”;而讲名著选读的教授要你一口气读完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契诃夫……
中戏陶冶了我,至今我常常记起在那里每个宝贵的这样那样的瞬间。
要说我应该成为一位舞台美术家的,但阴差阳错我却成了一位专职画家,画着画又三心二意地想着“写点”什么。于是我的思维又“杂”起来,父辈的性情又附在身上。我总觉着停住头村中那些有油灯和没有油灯的故事,是故事。写《母亲的大碗》时,你用不着再做什么虚构;点豆、赶鸟的记忆在我的思维中永远不会泯灭。这些老的“村事”好像又联系着后来我在太行山中认识的其他人们。它们和他们相距甚远又像离得那么近,一块写出来成了一种自然。
铁扬故居一角
“村事”是这本书的主旨,一点“洋”故事和一点有关艺术的思维倒成了陪衬,但这一切也联系着我对艺术的一点浅薄认识。谈到艺术,原来人对它认识的局限性是那样不可逾越,像我这类杂家也是“碰碰”而已。那些老的新的村事总是分着我的心。
这本书的写作,应该说始于二十年前,断断续续受到几家大刊物、几位大编辑对我的“呵护”,先前为我发表了一些文字,便鼓励了我现在成书的勇气。
我愿这本书做得好看丰满些,所以放了插图,自己做了装帧。但“好看丰满”这又成了一个和艺术有关难以公断的问题,算自己的一次开心而已。
铁扬记
二〇一四年大暑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散文 母亲的大碗》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散文 等待一只布谷鸟》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艺术散文与随笔 大暑记事》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中短篇小说 美的故事》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铁扬文集——长篇小说 大车上的我》
铁 扬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排版:邓 宁
编辑:祁创祎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