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有什么关系?#
答案:当下哲学依然在指引科学一起进步。
回复这个问题,我们先探讨一下人与的世界的关系。
一、本体论的视角考察:人类消失了,这个世界存在么?存在一个“客观世界”
我相信大家都是知道存在的。我们称呼它为“本来世界”
地球形成于约45亿年前,而人类仅出现了约200万年。宇宙的历史更是长达138亿年。这意味着,世界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类。世界内部的关系(如物理定律、天体运行)可能也独立于人类。例如,万有引力定律、电磁相互作用、热力学定律等,在人类甚至地球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宇宙中起作用。
科学
恐龙时代,虽然没有任何人类观察者,但物体依然会坠落,火山依然遵循地质规律喷发,生态系统依然遵循生物竞争和演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客观存在,不因是否被感知而改变。
二、认识论的视角考察:人化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现实世界”
那么人类存在以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我们叫做“人化世界”即“现实世界”
这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感官、心智、语言和文化与客观世界互动后构建出的世界。
我们的感官(如眼睛、耳朵)将客观世界的物理刺激(光波、声波)转化为主观体验(颜色、声音)。
我们的大脑运用先天的认知范畴(如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来整理这些感觉材料,使其变得有序、可理解。
我们使用语言和文化来赋予意义和价值。例如,一块天然的金属(客观世界)被我们铸造成“硬币”,并赋予它“货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人化世界)。
科学
三、现实世界VS客观世界
例子:玫瑰花
客观世界中的玫瑰:是一株具有特定分子结构(纤维素、水、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植物。它反射出特定波长的电磁波,散发出特定的化学分子。它没有“红色”,没有“芬芳”,没有“美丽”,也没有“代表爱情”的象征意义。它只是自在地存在。
人化世界中的玫瑰:我们看到了红色的 petals,闻到了芬芳的香气,觉得它非常美丽,并在情人节那天把它送给爱人,赋予它“爱情”的象征意义。所有这些属性——颜色、气味、美、象征——都是人化的产物,是人类的意识与客观物体交互的结果。
两者的关系:
客观世界是人化世界的基础:没有客观存在的玫瑰,就不会有我们关于玫瑰的一切体验和意义。人化世界必须建立在客观世界的物理基础之上。
人化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现实:我们永远无法跳过自己的感官和认知去直接体验客观世界。我们所能生活、体验、思考和谈论的,永远是人化世界。科学是我们探索客观世界最有效的方法,但科学理论本身也是人化的产物——它是用人类发明的数学语言和逻辑构建的模型,这个模型无限逼近客观真理,但可能永远不等于它。
科学
四、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如果你明白了人与世界的关系,那么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就很明白了,
科学一定是发生在人化的世界里面。如果没有人,就没有这个人化的世界,这是必然的。
哲学建立了一套认识世界的游戏规则:
世界的游戏规则:世界的可知论、实在论、世界的规律性。这种认识论的信念,科学本身无法证明的,但也是相信的。
科学
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归纳、演义、假设、证伪。这些科学方法背后都是哲学的世界观。
确定理性的边界:确立了科学认识世界的限度,澄清科学概念。
其实,哲学与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演进的。
好的科学家往往对其工作的哲学维度有着深刻的理解或直觉,这使他们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而是真正的探索者和思想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