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分享6个让我学习效率产生质变的方法

0
分享至


Photo by Anastasiya Leskova on Unsplash

本文编号 250918

全文共有 3600 字

每周四 21:30 推送

欢迎按时来阅读哟

今天的推送,我想跟你分享 6 个让我学习效率倍增的方法。

它们在我的终身学习生涯中,提供过非常大的帮助。让我能够用更高的效率去获取和吸收知识,将它们化为己用。

也希望这几个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到你。

由于之前已经写过一篇用 AI 来辅助学习的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就不提 AI 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之前这篇文章:

1. 主动进行参与式学习

什么叫参与式学习呢?简单来说,就是让大脑高度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推动它去咀嚼、思考、加工,而不是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这样可以非常有效地刺激大脑,让大脑把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举一些我长期践行的做法:

当我看到一个章节、或者作者抛出的一个问题时,我会先问一问自己:我会如何解答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和观点是什么?

看到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不会急着往下看,而是先思考一下:作者的观点跟我有什么不一样?支持我的观点的理由和证据是什么?支持作者观点的理由可能是什么?

看完作者的理由和论述,我会总结一下,然后思考:作者的思路有没有道理?有没有明显不能接受的地方?有哪些较为可靠的地方能弥补我之前的不足?

学到一个知识点,我会先想一想:这个知识点跟我之前接触过的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似或共通的地方?它能否解答我之前有过的其他问题或困惑?

读完一个章节或篇章,我会先停下来,然后在脑海里思考:这部分内容我能否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别人听?我可以举一个什么样的例子或类比来让别人更好理解?(费曼学习法)

诸如此类。如同我之前在文章里分享的:学习的过程中,你学到的东西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你脑海中产生的想法和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这个过程可以在脑海里完成,如果有时间和条件,也可以把这些过程记下来,或者用语音转写工具录下来,作为自己思考的成果和素材。

这可以充分刺激你的大脑,让它适应这种高效的运转,从而变得越来越灵活。

2. 培养动手检索的习惯

碰到一个不认识的新概念,很多人可能会问别人,或者问一问 AI,了解它是什么意思,然后就没了。

但我会建议你,亲自动手检索一下。可以搜索这个概念,找一找有哪些书籍、文章提及它,有哪些学者研究过它,有哪些比较重要的成果和理论跟它相关……

那么,经过这个过程,你不但了解了这个概念的含义,更重要的是,积累到了一系列有用的信息渠道。你所找到的书籍,刊登文章的网站,学者的博客和社交账号,讲述这个概念的综述……都可以积累起来,成为以后了解和学习其他知识的渠道。

下一次,再学到一个新概念,再次重复这个操作,不过这一次的时间分配可能就会变成3:7。30%通过这些旧渠道搜索,70%继续去探索和积累新渠道……

就这样,一步步地,对这些渠道去芜存菁。经过多次的筛选,最终留下来的渠道,基本就是对你比较有用的、能够用来查阅资料的渠道。

并且,由于你已经多次检索过这些渠道,你会对每个渠道的内容调性和方向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当你想了解一个新知识点时,就能更快地知道,你应该去哪个渠道找资料,怎么找会更高效。

这就是一个管理自己信息渠道的过程,也是主动去获取、搜寻信息的过程。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要不断筛选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和可用性,你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加强和提高。

短期来看,这样可能很麻烦;但长期来看,这才是对自己真正有利的习惯。

3. 齐头并进,切换领域

经常有读者问我:究竟是同时学习几个不同的内容更好,还是专注学习同一个内容更好?

我的看法是:尽量同时学习几个不同的内容或领域,这样会更高效。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是很容易疲劳的。如果长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一方面,反复相似的信息轰炸,会让大脑感到疲劳,从而调低警觉性和运转效率;另一方面,这些相似的信息之间会互相干扰,也不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和内化。

而在好几个不同的内容之间来回切换,就可以起到「刷新大脑」的作用。它实质上相当于把「切换到不同的领域」作为大脑的一种休息和放松,让大脑重新恢复之前的状态。

以我自己为例。我会准备 2 - 3 个不同的主题,先学习主题 1,告一段落之后,休息几分钟,切换到主题 2,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切换到主题 3……循环往复。

比如,我可能会花 40 分钟精读一篇心理学的论文、做笔记;然后休息一下,整理之前积累的几个哲学概念;再休息一下,读一篇几千字的商业文章、同步做一些思考……

如果你每天的时间没那么充裕,也可以把这种模式的周期拉长到一周,在一周里面去分配不同内容和主题的时间。

当然,这个做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它更适用于倾向「横向策略」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纵向策略者,那么专注在一个领域上,或许会更适合你。

(关于横向策略和纵向策略,可参看: )

4. 留出一些时间用来放空

放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经多次提到了。

(可参见:)

具体来说:我们当下学到的知识,并不会立刻被我们吸收,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回放的过程,才能被大脑巩固。

什么是回放呢?当我们获取了一个新信息之后,如果有意识地「什么也不做」,大脑就会在后台倍速反复播放刚才学到的新信息,这就是回放。

研究发现,经过回放的信息,比没有回放的信息,记住的效果要好得多。

由于回放只会发生在获取新信息之后,因此最好在学习之后,留出一段时间让大脑放空。这时大脑看似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它正在后台辛勤地工作着,将新信息一条条地打上标记,让它被你牢牢记住。

进一步,这段放空和回放的时间,其实也能起到「延后笔记」的作用。

(可参见:)

我读书的时候,不会一边读一边做笔记,而是会将读书和做笔记分隔开来。读书时,我会先用关键词记下来重要的知识点和想法,避免遗忘。然后合上书,去做别的事情,让读到的内容在脑海中酝酿、回放、咀嚼。

等到晚上,我再对白天记下来的要点进行整理,梳理成一页完善的笔记。(像第一点提到的那些内容,就可以在这时整理)

这个延后的过程,不但可以促进大脑对新信息的回放,也能让它对这些信息先进行一次预处理的加工。在加工过程中,我会更清楚地意识到:哪些信息是我需要的、真正感兴趣的;哪些信息对我来说只是新鲜感使然,其实意义不大。

那么,我就可以集中精力,把更多的资源和时间用在前者身上,有的放矢。

5. 利用碎片时间做回忆和梳理

我之前提到过一个观点:碎片时间其实更好的利用方式,不是阅读,而是思考。

为什么呢?因为复杂的信息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好的状态,才能好整以暇地吸收和理解,但碎片时间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与其用来阅读,不如用来对学到的内容做一个梳理和回顾。

具体怎么做呢?我会打开笔记本,随机翻出一页笔记,看标题,要求自己把内容复述出来。尽可能去回忆,而不是直接翻看原文。

然后,我会把相似的笔记放在一起,思考它们之间能否产生什么联系、是否存在什么关联、有没有可能整合起来……再把思考的结果补充到笔记里,或者直接做一个整合。

最后,我会在脑海里「拔高视角」,让自己从俯瞰的角度回忆过去一段时间的学习经历,一条条罗列出来:昨天看了什么文章/书籍,看到了哪些有趣的观点,学到了哪些新鲜的知识点;前天看了什么文章/书籍,看到了哪些有趣的观点……

这可以让大脑变得更加井井有条,将学到的知识更有序、更整齐地存放在脑海里面,便于我随时调用和加工处理。

养成这个习惯,见缝插针去行动实践一下,你会发现对学到的东西变得更加熟悉,想忘都忘不掉。

6.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最后,聊一个我一直非常提倡的学习理念。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觉读了很多文章和书籍,却什么也没学到,原因往往就在于:我们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让它们从脑海中掠过,给大脑带来一阵阵「啊,原来是这样」的战栗。

但这些信息过去就过去了,除了带给我们一瞬间的欢愉之外,并没有真的被我们留住。

想要真正让自己学有所得,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始终带着问题去学习,始终紧扣住自己脑海中的那根主线,始终问自己:我想知道什么?我想解答什么问题?我想从里面得到什么?

对我来说,读书并不是读书,而是「从一本书里面检索我想要的信息」;看视频也不是看视频,而是「从视频课程里找到能解决我问题的知识点」。

这就是我常说的一个理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一个问题的答案,未必在某一本书里,而是可能在好几本书、好几篇文章、甚至在跟别人的问答和交流里面。不要让自己的思维被信息的载体局限住,而是以它为主导,去检索、筛选和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纳入自身的视野里。

在这个视角里,无论是书籍、视频,抑或是与别人的对话,其实都是信息的载体。重要的不是它们本身的形态,而是它们所承载的信息。

这其实就是主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好奇心和自己的需求为驱动,不断地去追问「为什么」和「我还可以如何进一步了解它」。然后,不拘泥于形式,自主去查资料、检索,文章、书籍、论文、课程、专业人士……直到把自己的问题搞懂。

真正有效的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的过程。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特朗普干将说了实话,就算大陆收回台湾,美国也不会伤筋动骨

特朗普干将说了实话,就算大陆收回台湾,美国也不会伤筋动骨

通文知史
2025-09-16 13:00:05
【关注】官媒发声:调整公立医院分配制度,医务人员收入应为公务员2倍以上

【关注】官媒发声:调整公立医院分配制度,医务人员收入应为公务员2倍以上

魏子柠说
2025-09-17 00:12:47
艾梅柏送大女儿上学,看上去憔悴不少,绝世神颜也敌不过岁月摧残

艾梅柏送大女儿上学,看上去憔悴不少,绝世神颜也敌不过岁月摧残

照见古今
2025-09-19 18:30:51
20年前,那个抓着飞机起落架从昆明到重庆的14岁男孩,现在怎样了

20年前,那个抓着飞机起落架从昆明到重庆的14岁男孩,现在怎样了

不写散文诗
2025-09-19 11:11:29
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售!网友吐槽:都掉漆了

iPhone 17 系列正式开售!网友吐槽:都掉漆了

简科技
2025-09-19 13:51:39
波兰宣布暂不开放通往白俄罗斯边境口岸

波兰宣布暂不开放通往白俄罗斯边境口岸

财联社
2025-09-18 20:42:04
钓鱼男子拖拽鱼竿触碰高压线身亡,供电公司被判赔115万元,塘主赔7.6万元

钓鱼男子拖拽鱼竿触碰高压线身亡,供电公司被判赔115万元,塘主赔7.6万元

红星新闻
2025-09-19 15:37:06
TVB小花拒绝求爱后被辱骂,网友怒斥‘活该你单身一辈子’,本人回复显礼貌

TVB小花拒绝求爱后被辱骂,网友怒斥‘活该你单身一辈子’,本人回复显礼貌

TVB剧评社
2025-09-19 06:53:30
瓜帅讽刺:想对阿尔特塔说若夺冠只因烧钱,当初也这么指责曼城的

瓜帅讽刺:想对阿尔特塔说若夺冠只因烧钱,当初也这么指责曼城的

直播吧
2025-09-19 21:09:02
媒体人:王治郅身份特殊无法全职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但每次都有召必到

媒体人:王治郅身份特殊无法全职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但每次都有召必到

懂球帝
2025-09-19 09:11:06
难怪被申花抛弃,球迷:这停球技术是职业球员?范志毅可能后悔了

难怪被申花抛弃,球迷:这停球技术是职业球员?范志毅可能后悔了

我就是一个说球的
2025-09-19 22:16:45
王晶不再隐瞒!张柏芝婚变主因不是王菲,而是让她3年怀孕5次的人

王晶不再隐瞒!张柏芝婚变主因不是王菲,而是让她3年怀孕5次的人

查尔菲的笔记
2025-08-19 18:51:25
欧冠1场1-5惨败,让土超冠军现形!怪不得能赢穆帅,本菲卡捡到宝

欧冠1场1-5惨败,让土超冠军现形!怪不得能赢穆帅,本菲卡捡到宝

球场没跑道
2025-09-19 10:25:40
17年前,河南一保安娶26岁美国外教,婚后移居海外,如今却已分居

17年前,河南一保安娶26岁美国外教,婚后移居海外,如今却已分居

法老不说教
2025-09-18 17:06:06
中方担心的发生了,300辆列车滞留边境,白俄增兵,中欧班列已断

中方担心的发生了,300辆列车滞留边境,白俄增兵,中欧班列已断

壹知眠羊
2025-09-16 19:30:06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铭记历史呀
2025-09-17 17:52:21
辟谣!朝鲜发射舞水端中程导弹出错,在山东上空被中国拦截?

辟谣!朝鲜发射舞水端中程导弹出错,在山东上空被中国拦截?

军武次位面
2025-09-16 17:42:56
农妇辱骂法官被罚10万,涉事法院撤销罚款决定 知情者:确有拍到其与法院工作人员发生纠纷

农妇辱骂法官被罚10万,涉事法院撤销罚款决定 知情者:确有拍到其与法院工作人员发生纠纷

红星新闻
2025-09-19 22:08:16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猫眼观史
2024-03-25 14:31:14
田径世锦赛:中国队接力项目分组出炉,男子4x100米与日本同组

田径世锦赛:中国队接力项目分组出炉,男子4x100米与日本同组

懂球帝
2025-09-19 19:27:05
2025-09-19 23:40:49
L先生说 incentive-icons
L先生说
让你更高效地工作、学习和思考
485文章数 450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头条要闻

山东入室被抢男婴到15岁没见过汽车 养家从不让他出门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健康
游戏
亲子
艺术
军事航空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空轨1st》双版本特别好评!在线人数近万人

亲子要闻

怀孕还不到100斤!方媛的惊人孕期状态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军事要闻

卫星图像显示以军坦克集结加沙城周围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