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回顾:
很多人想不明白,北京房价跌成这样,是谁在买房?
中介的解释是——刚需。
这个解释似乎可以蒙混过关,刚需嘛,实在没办法了,不得不买房。
现在的房子太小,想换套大的;
现在住的太远,想换套近的;
现在房子太老,想换套新一些的;
我要结婚,买套婚房;
孩子要上学,买套学区房;
要退休了,买套养老房...... ......
听起来一个比一个需求真实。
但我觉得,以上都不是他们的“钥匙门儿”。
如果你也做过无数次咨询,了解真实需求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几乎所有需求阐述完过后,都要不经意加上一句:
要兼顾房子的租金。
我用力回忆过,最早在2016年-2017年,以及2021年和2023年,好像很少有人提及此事。
因为那时候北京租售比,实在低的可怜,一套500万的房子,一个月普遍租金六千上下,有的甚至也就是5000出头,租售比普遍在1.2%-1.3%,能超过1.5%,那都是一大关。
租售比那么低,为什么还要买房?
因为有上涨预期,甚至正在经历暴涨。
就现在而言,估计只要脑袋没坏掉,应该不会有人认为房价会马上暴涨吧?!
就算美联储刚刚降息了,也不会对房价上涨预期,有什么短期影响。
(本周六沙龙→)
是的,这个逻辑线条就对上了。
至少在北京,现在买房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把房子当做投资品,而是当做储蓄品。
更没有人会因为不买房就要睡大街。
换句话说,这些人正在“打着刚需的旗号,在做另一种储蓄”。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渐进的,这个过程是大厦被轰然推倒后的“筑基”。
稍微明白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次降息的本身意义,远不及它的宣示意义。
这是打开了一条新的降息通道,这才是最让人头疼的。后面比较靠实的说法是,至少在明年中之前,还要再降息3次。
我们的LPR,不就一直在等对岸的消息嘛。
如果你刚卖了房、钱到了账,可能还不觉得怎样,那些在一两年前卖房的人,手里的现金都快“长毛儿了”。
这些人也曾经尝试过投资,好像大多数人的结果并不太好。
只能都放在银行里,暂时吃少量的利息。
他们在现金收益肉眼可见的急速下降前,寻求一种相对的平衡和安稳。
我觉得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暂时肯定还没到质变的程度。
从市场的实时成交看,大中介单周成交量其实已经从7月份最差时候的1500套,到了上上周的1700套,以及上周的1799套。
按照本周前三天的情况看,这周突破1800套是毫无悬念的事了。
(单周增加300套,一个月就是1200,换算到全口径就2500套左右了,那月成交可是要过1.5万套的)
我在这里,不想聊房价问题,倒是有一点提示可以给到各位:
当房产的中短期需求,是“储蓄”而不是“投资”,且利率在持续下降时,确实要适度注重租金回报率,因为当你未来又想卖出时,接手的人会比你更在乎租金回报率。
这里就涉及一个矛盾:
租金回报率高的房子,往往会有较大硬伤,比如里面办公的很多、环境很乱。
破解这个问题,有两种可能:
1.从价格上找补。比如最近不少法拍房,很多是市场价格的85折左右(当然不是所有且要确认可交房事宜)。按照正常租售比1.8%算,1.8%/0.85=2.1%,租售比即达到2.1%以上了。
2.从标的物选择上找差异。环境相对不错小区里的大面积低单价,这种房子普遍租售比在2.2%以上,甚至有些小区可以到2.5%左右。而且从价格看,这种房子稳定性较强,普遍是抗跌的。
(注意:这种房子需要一事一议,不能一概而论,更不是很多人眼中的那种老破大)
目前看2.2%是一个很关键的数字,在不考虑一直降息的前提下,2.2%的租售比,在算账上,已经是“零成本房”了,就是说,理论情况下,哪怕全部房款都是2.2%贷款资金成本,也可以全部覆盖月供。
如果真是按照年底前,再降息两次算,每一次的降息,都是多出来的、能进兜里的现金流。
本周六我会在,系统详尽地分析,欢迎来听。
我把沙龙提纲列出来方便大家了解:
★资产需要进行重新定价
★政策可能会打乱发牌顺序
★持有房产的逻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交易节奏与以往都不相同
★刚需刚改又该何去何从?
↓扫码报名:(截至发文,已报名28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