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55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阿姨今年65岁,前段时间体检时查出骨质疏松。医生叮嘱她:“每天坚持散步,对病情有帮助。”
起初她半信半疑,但还是照做了。没想到,三个月后复查,骨密度居然有了明显提升,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好了不少。
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就是“老年人缺钙”,靠吃钙片、喝骨头汤就能解决。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医生提醒:运动,尤其是规律散步,对骨质疏松的改善作用,远比你想象得更大。
一、骨质疏松到底是什么病?
骨质疏松不是单纯的“骨头变轻”,而是骨骼内部结构出现了退化,骨小梁变薄、变疏,导致骨强度下降。
换句话说,骨头“空了”,所以容易断。一摔就骨折,甚至轻轻一碰、咳嗽一下都有可能骨裂,这就是典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
根据《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数据,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患者超过2亿,但很多人并不自知。
二、为什么医生推荐散步?
有些人一听“运动”,马上想到跑步、举铁,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做不了。其实,散步才是骨质疏松患者最安全、最实用的运动方式之一。
医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地面冲击力能刺激骨细胞活跃,促进钙质沉积,延缓骨量流失。而散步正好能提供这种“温和刺激”。
此外,散步还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预防跌倒,避免因摔倒导致骨折,这是对骨质疏松患者最直接的保护。
三、坚持散步,不出半年或有4个转变
医生建议,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中等速度散步(不快不慢,微微出汗),不少患者在3—6个月内,会出现以下四个积极变化:
1. 骨密度稳中有升
骨量不是一夜之间流失的,要补回来也得循序渐进。
研究发现,规律步行能有效延缓骨质疏松进展。特别是对于轻中度患者,散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骨密度水平,改善骨结构。比起只吃钙片不运动的人,两者结合的效果明显更好。
2. 跌倒风险明显降低
年纪越大,肌肉协调性和反应速度越差,稍不注意就可能摔跤。
而散步能增强下肢肌肉群和本体感觉,提高身体平衡力。很多患者反映,原来走路会晃,现在走得稳,连上下楼都轻松了。
3. 精神状态变好,睡眠改善
散步能促进多巴胺和内啡肽的释放,让人心情愉快、压力减轻。不少老年人在坚持散步后,焦虑感减少、睡眠质量提升。尤其是傍晚散步,有助于调节昼夜节律,让人晚上更容易入睡。
4. 慢性病同步获益
不少骨质疏松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规律散步不仅对骨骼好,对心血管、血糖控制也有帮助。
一项国内研究显示,每周步行超过150分钟的人,其高血压控制率提高了约30%,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所下降。
四、骨质疏松患者散步时要注意什么?
虽然散步是好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别走错了方向。
穿软底防滑鞋,避免崴脚或滑倒。 选择平坦路线,公园或小区内道路更安全。 避免负重快走,速度以“能说话但不喘”为宜。 天气炎热时选择早晚出门,避免中午暴晒。
此外,别空腹散步,最好饭后休息30分钟再行动。持之以恒,才能看到效果。
五、除了散步,还能怎么补骨?
光靠散步还不够,合理饮食和规范用药同样重要。国家卫健委建议:
每天摄入800~1000mg钙,如牛奶、豆制品、芝麻酱。 保证充足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必要时补充剂辅助。 遵医嘱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切勿自行停药。 定期复查骨密度,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方案。
骨质疏松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当回事。等到骨折了才去重视,可能已经太晚。
坚持散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场与骨头的“长期合作”。
只要方法对了,坚持下去,半年后你会发现:身体更稳了,骨头也更硬气了。
参考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 《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