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是偏头痛,没想到是眼睛出了大问题!”生活中,不少人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时,会优先联想到神经内科或消化科疾病,却忽略了一种可能致盲的眼病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近日,爱尔眼科通过科普提醒,PACG 急性发作时全身症状突出,易被误诊,错过黄金治疗期可能导致视神经不可逆损伤,55 岁以上女性、有家族史等人群需重点防范。
作为一种因原发性房角关闭引发眼压升高的眼病,PACG 对视力的危害不容小觑。爱尔眼科解释,正常情况下,眼睛内的房水会循环流动,若房角突然或逐渐关闭,房水排出受阻,眼压会急剧或缓慢升高,进而损伤视盘与视野。急性发作时,患者除眼部胀痛、视力骤降外,还会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这些全身症状常掩盖眼部问题,易被误诊为 “胃肠型感冒”“脑血管痉挛”,等到转诊眼科时,视神经可能已严重受损,甚至面临失明风险。
哪些人群需警惕 PACG?爱尔眼科明确,该病有明显的高发特征:从年龄看,50 岁后患病率逐渐增加,55 岁后急剧上升,且与白内障发病年龄相近,老年人患白内障后风险更高;从性别看,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2 倍,可能与女性眼球较小、前房较浅有关;从种族看,东亚、东南亚等亚洲人群为高发群体,黑人和白人极少患病;此外,A 型性格(急躁、易失眠)、有 PACG 家族史(直系亲属患病风险增 3-5 倍),以及天生前房浅、房角狭窄、晶状体厚或位置靠前的人群,也属于高危群体。同时,长时间处于暗室(如看电影)、情绪剧烈激动、散瞳检查前未评估房角,都可能诱发 PACG 急性发作。
值得注意的是,PACG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慢性型在我国占比约 60%,却是易被忽视的 “视力隐形杀手”。爱尔眼科介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快、症状明显,按病情进展可分为临床前期、先兆期、急性发作期等 6 个阶段,急性发作期症状最典型,需紧急干预;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几乎无症状,仅偶尔出现虹视、视物模糊,等到患者察觉视野缩小、视力下降时,眼底已严重受损,常被误认为是白内障而延误治疗。
针对 PACG 的治疗,爱尔眼科强调 “降眼压、护视神经” 是核心。急性发作时,需通过静脉滴注甘露醇、口服乙酰唑胺、局部使用毛果芸香碱滴眼液等快速降低眼压;病情稳定后 24-48 小时内,可进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LPI),在虹膜上打 “小孔” 重建房水循环通道;若房角广泛粘连(关闭范围超 180°)、小梁功能严重受损,则需开展小梁切除术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即便手术成功,患者仍需终身随访,定期监测眼压和视神经损伤情况,防止病情复发或进展。
爱尔眼科呼吁,PACG 虽凶险,但通过 “早排查、早治疗、终身随访” 可有效降低致盲风险。尤其是 55 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定期到专业眼科机构检查前房深度、房角状态,若出现虹视、眼胀、头痛等疑似症状,需第一时间就诊并主动告知眼科相关病史,避免因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守护清晰 “视” 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