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尽,始见真金。”
《西游记》至今依旧是无可撼动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直到现在依然被大家做出各种各样的解读。
电视剧里面的唐僧更是遭受着第八十二难。
每天被网友拿出来讨论。
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主角,可见原型玄奘在历史中的影响有多大。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晚年却不得善终。
数千年过去,我们依然为他的信仰而感动。
跨越时间长河,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玄奘的烦恼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高僧的形象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然而,这条法则却不适用于玄奘。
玄奘的前半生饱受逃亡的忧伤和求法的辛苦,后半生回国又受到了诸多排挤。
可以说,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像一个世外高人去生活过。
玄奘更多的是在各种世俗权力中挣扎不休,而这也并非他的本愿。
在公元655年,一件事使得玄奘的困境变得愈加严重起来。
原来,那时有一位叫吕才的文人,对玄奘的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文人,不知从哪里想出了驳斥玄奘的办法。
他矛头直指玄奘写成的著作《因明入正理论》。
这位敌对者从书中挑出了许多所谓的逻辑性错误。
然而,他对唐高宗李治所说的内容,却和所谓的佛法逻辑完全不同。
吕才从种种利害角度说明了玄奘影响力巨大对大唐政权的消极影响。
事实上,吕才的话完全是摸准了皇帝心思才敢说出口的。
当时继位不久的高宗确实对玄奘所代言的佛教存有颇多忌讳。
而吕才事件对于玄奘也是一个提醒,皇帝对他的支持或许也不再那么坚定。
要知道,上一任天可汗李世民对于玄奘其人抱有非常欢迎的态度。
可就算处于皇帝的礼遇之下,玄奘的日子还是不怎么好过。
太宗时期,玄奘主要是干学术翻译工作。
虽然他很喜欢这些工作,但是厚厚的古籍和挑灯夜读的经历也着实让他吃不消。
身体累加心累,玄奘也是肉体凡胎,他也会有崩溃的一天。
只是有佛法的支撑,仍旧让他越挫越勇。
就在这件事过去不久后。公元655年,玄奘仿佛已经完全忘记高宗的打压,继续给皇帝上奏折。
这些奏折字字句句都是直戳皇帝雷区。
在奏折中,玄奘主张废除僧尼犯法和众生同罪的法律。
而且希望大唐可以把佛教的地位提升到道教之上。
这些奏折内容里面的关窍,玄奘到底知不知道我们不得而知。
有后人分析起来,这件事最大的错误就是对于大唐政权的威胁。
当时大唐国教是道教,大唐统治者自诩为老子的后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合法性,玄奘此言无非是空中楼阁般的存在。
唐高宗对于玄奘的不满越来越多,后来他干脆把玄奘软禁起来。
李治禁止他出去讲经说法,下令让他不停地翻译佛经。
在阴暗封闭的寺庙中,玄奘受到的都是最苛刻的待遇。
这里不仅有人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还有许多反对他思想和信仰的弟子。
日复一日,身心俱疲。
加上当年跋涉各国导致的伤病,他的身体迅速恶化。
人们都说“身心一体”,玄奘身体越来越差,心理上的负担也是越来越重。
当年自己最得意的弟子辩机被腰斩而死,等于说佛法后继无人。
曾经意气风发的他也开始出现了信仰危机,玄奘当年能够挺过沙漠雪山的恶劣天气,却躲不过老年的厄运。
他晚年的境遇真的是令后人唏嘘。
思想巨人还是道听途说,同时代的人对于玄奘颇多微词。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玄奘对于我国文化和佛教发展都有极大的贡献。
这一点也让太宗非常欣赏。
贡献卓越
作为四大名著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玄奘之所以能入选,也是因为他的经历实在是太过传奇。
这位高僧曾经一人穿行于中国的陕西甘肃新疆,出国后一路走过一百三十八个国家。
他路途中间遇到的磨难不计其数。
第一次取经不到国境之外就被打了回来。
后来又遭到官军追捕险些丧命。
这一路有沙漠雪原高原草地,随从被冻死的大有人在,而玄奘顽强地活了下来。
今天的我们要穿行这些地方仍然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交通不方便的古代。
可以说,玄奘是用命去践行自己的理想。
在去到天竺后,玄奘受到了当地的礼遇。
他和印度学者的辩论一时间引起当地的轰动。
辛辛苦苦回到大唐的玄奘带回了丰硕的成果。
而这些成果也被李世民所重视起来。
他当即请玄奘和他共同密谈。
后人推测:唐太宗可能并非对佛教真经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玄奘在西行之路上的各种地理信息。
这就像当年汉武帝对张骞凿空西域的感情一样。
无论他的目的是什么,玄奘因其博闻广识受到了举国上下的敬重。
之后的他拒绝了做官的请求,一心一意搞起了学术工作。
他先后翻译了许多佛经,还写出了《大唐三藏圣教序》这样的经典。
经他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更是重磅著作。
直到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历史学者研究古代地理和历史的经典。
可以说,无论玄奘在当时受不受欢迎,他对后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太宗皇帝保得了他一时,保不了他一世。
高宗对他的厌恶彻底断绝了玄奘的生路。
在一场重病过后,玄奘不慎跌倒在地,瞬间触发旧疾,弟子解救不及,而医生又没有及时过去。
就这样,一代高僧就这样不治而亡。
遗言精华
在圆寂前,玄奘曾经对弟子描述道:我面前有大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而他留下的遗言直到今天依旧引发人们的思考。
当弟子问道:“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否?”
玄奘坚定地回答道:得生。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传说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年后降生,玄奘发愿到时会与弥勒菩萨一起下世普度众生。
而这也是他信念的延续。
这句话很有可能和玄奘之前做的梦有关。
弟子在书中写到:玄奘临死前曾经数次梦到奇怪的景象。
比如有一次玄奘就向弟子描述,他梦见了众多衣着华丽高大的人,在他的禅房里面来回行走。
后山里面到处都是旌旗华盖,车里都是供养玄奘大佛的贡品。
此时的玄奘已经有了下世为佛的观念,所以临终遗言说出这样的话也不奇怪。
而后来玄奘又说: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不是白白浪费的。
他相信佛教因果不是虚妄。
可见玄奘虽历尽磨难,临终前对于自己的一生丝毫没有遗憾。
这句话却实实在在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代高僧真实的内心世界。
信仰的力量
关于佛教徒的信念问题,梁武帝的故事和玄奘的故事略有相同之处。
同样都是倾尽全力去相信自己的信念,结果却不得好报。
梁武帝佞佛,几次出家要求官员赎回自己。
他后来更是创造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佛国世界。
然而,后期南梁被这股信佛狂潮反噬,经济和民生遭到了破坏。
后期他又宠信大将军侯景,这也直接导致侯景之乱的爆发。
原本强盛的南梁经不起这样的折腾,瞬间踏入灭亡的边缘。
然而,梁武帝和其他亡国之君不同,他受到了百姓和侯景的敬重。
就像玄奘深受后人敬仰一样,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没有什么比意识形态更虚无缥缈,也没有什么比意识形态更让人坚定。
信仰说起来是一个如此虚幻的词语,但数千年的灿烂文明似乎也少不了它的光彩。
历史的车轮飞快驶过匆匆而去的时光,其中无数风光一时的权贵被忘却。
而像玄奘这样的前行者却彪炳史册。
虽然玄奘临终前所说的转世为佛不一定是事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他的思想已经贯穿千年。
这也是后人对他的另一种“供养”。
“大浪淘尽,始见真金。”
传奇人物的功过在历史的镜子里面是如此清晰。
对于玄奘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