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到七月下旬,暑气褪去,夜风有了几分清凉。农历七月二十六,在许多人眼中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在懂得的人心里,这是一年中颇有意味的一天——这一天,是祭孔的日子,也是读书人心中的“文圣诞”。在这日子里,礼乐声声,案几飘香,不仅是在纪念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更是在提醒自己:做人要有根,日子要有味。
农历七月二十六,正逢孔子诞辰纪念日(部分地方按旧历推算)。自汉代起,朝廷就有按日祭孔的制度,民间亦多有书院设祀。清晨,学子们穿上整洁长衫,行揖礼进孔庙,大成殿前,钟鼓齐鸣,乐舞翩翩。那庄严的气氛,不是祭神,而是敬师——敬一位用知识开门的人。
有趣的是,明清时期不少书院会在这一天摆上应季的食物,寓意学业丰收。例如江南的蜜藕,甜而不腻,象征学问如莲心般纯净通透;山西则会煮面条,寓意学途长久。
宋代有诗曰:“鸡黍延宾共此时,礼成堂上笑言迟。”意思是,祭礼之后,师生同桌而坐,不急着吃完离席,细细说话,缓缓品茶。比起教书讲学,这种人情的温暖更让人难忘。
老辈人讲,七月二十六要吃三样。各地略有不同,但大体都绕不开这几个寓意——甜美、团圆、平安。
第一样:莲藕
莲藕在这个季节正当鲜嫩,脆香清凉。人们喜欢用蜂蜜慢炖藕节,切开像雪花一样的孔洞,象征心怀通畅、事事圆融。
家常做法很简单:选粉藕,去皮切段,塞满糯米,放进锅里加红枣、冰糖、清水,小火慢炖。炖出来切片,糯米细腻,藕香清甜,温润不腻。
第二样:鸡蛋面
长长的面条寓意学业和人生道路长久顺遂,而鸡蛋圆滚,象征圆满吉祥。许多地方的孩子在这天清早能吃上一碗热面,心里有一种特别的踏实感。
做法更家常:面条煮到九成熟,打入鸡蛋,再撒些葱花,淋几滴香油,一碗热腾腾的香气扑鼻。
第三样:枣糕
“早”与“枣”谐音,吃枣糕寓意“早登高位”“早得心愿”。七月的红枣正当季,香甜绵软,是大人孩子都爱的小点心。
做法简洁:去核红枣蒸软捣泥,与面粉、鸡蛋、黄糖和少许酵母混合,发酵后上锅蒸熟,一掀锅盖,那香气能飘到院外去。
除了吃,老规矩还有“两事”必做。这不是形式,而是古人智慧的生活态度。
第一事:敬师问安
七月二十六是“文圣诞”,古时学生会带上自制的糕点、书签去看老师,口里说一句“先生安好”,心里多了份敬重。现在虽不必拘泥于形式,但给曾经教导过你的老师发句问候,也算延续那份情意。
曾见过一位年过七旬的老教师,农历七月二十六这天收到了学生从外地寄来的手写信,说“没忘记您当年的一句鼓励”,老人眼眶红了很久。
第二事:理书净案
孔子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天的另一件事,就是整理书案。擦去积灰,把书本归位,不只是收拾房间,更像是给心灵“打扫卫生”,让接下来的日子更有条理。就如农夫收拾农具准备秋收,道理是一样的。
七月二十六的规矩,不是条条框框的约束,而是世代生活里流出的温情。吃,是与家人共享的笑声;做,是与往日的情意重新握手。这样的日子,不耀眼,却耐人回味。
有时候,人活得幸福,不在于吃得多好,走得多远,而在于记得“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日子一天天过,但味道和人情,要一代代传。
正如有人说:“节日不是给日子加花,而是让我们记得花原本的香。”
也许今年的七月二十六,你可以尝试做一回老规矩,吃三样,做两事,让秋天的第一缕凉风,带来一份吉祥安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