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3件“吉事”别忘做,驱赶霉运,多财多福
![]()
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带着深秋的凉意悄然临近。
这个被北方人称为“鬼头日”的节日,与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三大“鬼节”,却因时代变迁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但若翻开《东京梦华录》《帝京岁时纪胜》等古籍,会发现这个节日藏着古人应对寒冬的生存智慧,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孝道传承。
今年寒衣节,不妨跟着老祖宗的脚步,做三件“吉事”,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能为生活添一份温暖底气。
![]()
寒衣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代的“腊祭日”。
《礼记·月令》记载,周天子会在十月朔日(十月初一)率领百官到北郊举行迎冬之礼,用猎物祭祀日月星辰,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给农人发放新作息表。
这不仅是农耕社会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暗含“未雨绸缪”的生存哲学,
提前准备冬衣、储备粮食,才能熬过漫长的寒冬。
到了宋代,气候变迁让九月授衣显得过早,寒衣节便固定在十月初一。
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以十月朔日烧献。”
当时京城汴梁的冥衣铺,会提前备好五色纸裁成的衣裤、鞋帽,甚至纸房舍,供百姓购买焚烧。
南宋《武林旧事》更记载,士庶会带着棉裘、
褚衣(粗布衣)到郊外扫墓,将寒衣与供品一同焚化,确保祖先在阴间不受冻。
![]()
明代寒衣节的仪式感达到顶峰。
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详细记录:纸坊会裁五色纸作男女衣,长一尺有余,上面印着收件人的姓名辈分,如同寄信;
新丧者用白纸做寒衣,送衣时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且必须烧得干干净净,否则亡者无法取用。
清代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补充,除了衣服,还会烧“冥楮”(纸钱),甚至用五色彩帛做冠带衣履,仪式之讲究,堪称古代“沉浸式祭祀”。
![]()
第一件:为祖先“送寒衣”
现代人常因环保禁止烧纸而纠结,其实寒衣节的核心是“心意”而非形式。
古人烧寒衣,本质是通过仪式传递对先人的牵挂。如今可用更环保的方式替代:比如将五色纸裁成衣裤形状,写上祖先名讳,在坟前或十字路口焚化(注意防火);
或用鲜花、水果、祖先爱吃的食物供奉,再倒一杯热茶,边祭拜边诉说近况。
山西部分地区至今保留“服斩衰(孝服)的儿女,孝满三年换常服”的习俗,这种“守孝三年”的坚持,正是孝道的生动体现。
![]()
第二件:给家人“添冬衣”
寒衣节曾是古人提醒彼此添衣的“暖心日”。
明代《寄外征衣》诗云:“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妻子为戍边丈夫寄寒衣,是古代最浪漫的牵挂。
如今虽无戍边之苦,但给父母买件厚外套、为孩子准备围巾手套,或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叮嘱“天冷加衣”,都是对“孝养父母,天经地义”的传承。
江苏地区至今保留“寒衣节做红豆饭”的习俗,传说是为纪念与地主抗争的放牛娃,这一碗热饭,既是对先人的缅怀,也是对当下生活的珍惜。
![]()
第三件:整理火炉试生火
古人称寒衣节为“开炉日”,男主人会整理火炉、烟筒,试生火确保寒冬取暖无忧。
这一习俗暗含“防患未然”的智慧。现代人虽不用生火炉,但可借此检查家中取暖设备、清理烟道,或为老人准备暖手宝、电热毯。
山东部分地区至今保留“寒衣节上坟带饺子”的习俗,将饺子连汤泼洒在纸灰上,寓意“阴阳两界共温暖”。
这种对“平安”的追求,正是寒衣节最朴素的祝福。
![]()
寒衣节曾因“烧纸污染环境”被部分地区禁止,但完全否定传统未免可惜。
辽宁大学邵凤丽教授指出:“寒衣节的核心是‘孝’,烧纸只是形式,可用更文明的方式传承。”
比如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孙树仁建议:
用鲜花、植树、写祭文、开家庭追思会替代烧纸,既环保又能表达思念。
如今,寒衣节正在焕发新生:河南部分地区将寒衣节与旅游结合,推出“寒衣文化节”,让游客体验剪纸衣、做红豆饭;
上海一些社区组织“寒衣节故事会”,邀请老人讲述家族历史,增强年轻人对传统的认同感。
这些创新,让寒衣节从“鬼节”变成“亲情节”,从“迷信”变成“文化”,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寒衣节的烟火,烧的是纸衣,传的是孝心,暖的是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