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肉丸糊辣汤
图源:图虫创意

西安的小吃多,光说早点,提起来就一串子。不过有那么四种,是能排到前头的,算得上是西安小吃的“早点四友”。
![]()
糊辣汤
先说糊辣汤。一大早起来,来上一碗,多么美气。西安人常说,牛肉丸子糊辣汤,要有多香有多香。这不是胡说。
“糊辣汤”不能写成“胡辣汤”。因为不是一回事。胡辣汤那是河南小吃,逍遥镇的最有名。汤内为面筋、豆腐皮、粉条、千张丝、花生米……放胡椒出鲜辣之味,所以叫胡辣汤。
西安的肉丸糊辣汤说白了,其实就是蔬菜牛肉丸子浓汤。牛骨羊骨文火熬汤,加上鲜纯劲道的牛肉丸子,还有切成块的洋芋、莲花白、胡萝卜、西葫芦、蒜薹、冬瓜等蔬菜一锅煮熟,勾芡,加特制的香料,熬啊熬啊成糊烂状。热热乎乎来一碗,解馋,舒坦,舌头都直了,有成仙之感。
南方人形容食物味道鲜,说“眉毛都鲜掉了”。西安人吃糊辣汤,就感叹“舌头都直了”。那是汤里有花椒,所以吃罢,身子微热,舌尖微麻。
![]()
▲西安肉丸糊辣汤
图源:图虫创意
西安人爱吃糊辣汤。家门口走几步,必有一家卖糊辣汤的。大盆大锅,热腾腾地伺候着。你一进店,老板就开始抡起木勺给你舀。
舀糊辣汤是个技术活,木勺这一抡,一搅,一舀,一倒,起落之间,带着把式,透着潇洒,不多不少来上三勺就盛满了一碗。不但干净利落,没有一星半点撒在碗外或留在碗沿,还要一勺下去舀出来多少个肉丸子得心里有数。遇到熟客时店家通常还会不动声色地多舀几颗丸子,这就叫人情味。
舀好了,老板问你辣子加多少。说的是陕西话,生冷蹭倔。
吃糊辣汤的油泼辣子有讲究,需得是大片的,如鱼鳞状,带完整的辣椒籽,细磨的不行,没有那种特有的丰厚香醇之味,也没有咬到一颗辣椒籽后瞬间在口中释放焦香的惊喜感。
糊辣汤里本身有花椒粉等香料,加上油泼辣子,锦上添花,美得很。糊辣汤,糊辣汤,不辣不成汤。
吃肉丸糊辣汤的时候可以配腊牛肉夹馍,也可以配坨坨馍。坨坨馍是白饼,没调料没馅儿,散发着纯粹的麦香。
![]()
甑糕
其二是甑糕,好吃又顶饱。来西安吃甑糕,要个小份就好,或者几人分食为宜,不然中午就没肚子装羊肉泡馍了。
先提醒下,“甑”这个字在新华字典里念“增”的音。但是到西安,它就要发“劲”或者“竟”的音了。
甑是一种上古时候传下来的蒸器,有陶的,有铁的。做甑糕,就要用一口祖传的大铁甑。先铺一层淘洗浸泡好的糯米,再浅浅铺一层芸豆,然后厚厚铺一层大枣。如此这重复,一层一层往上铺,直到铺满了,五六十斤也是有的。盖严实,开蒸,一鼓作气蒸它整整一晚上。天亮了,歇火泄气,也就蒸透了。米又粘又糯,豆软成泥,枣烂淌蜜。朱黑色的甜枣酱汁渗进白米里,米也染成了玛瑙色气,热腾腾,亮晶晶。
![]()
▲西安甑糕 图源:图虫创意
近些年,卖甑糕的改良配方,渐渐不用芸豆了,大枣也用金丝蜜枣代替。蜜枣是蜜饯,用糖腌制的,更甜。而且蜜枣去枣核了,大嚼起来也没有什么顾忌,不怕枣核硌牙或者误入肚里,可大快朵颐。也有大枣和蜜枣参半混用的。我觉得这种“二掺”的最好吃。最近发现还有用阿拉伯椰枣的。这就有些跑偏了。
吃甑糕,是不用教的。但是,除了筷子夹,勺子挖,白口吃之外,甑糕另外还有几种有趣的吃法。
一是和醪糟同煮,煮沸成粥,热热地喝。二是用坨坨馍夹了甑糕吃。陕西的馍,夹天夹地,可夹一切,包括甑糕。这两种吃法西安市内倒是鲜见,多见于乡村集市和传统庙会上,应该是有历史积淀的。
近些年,西安市区流行一种洋气的新式吃法,就是和吃蛋筒冰淇淋一样,把甑糕塞到蛋筒里,让小姐姐们捏到手里,一边逛,一边吃,也挺有新意的。
![]()
油茶
西安人受欢迎的早点里,不能不提油茶。
油茶是传统小吃。卖油茶的小店多为老店,自有一批打不散的老主顾。也有用三轮车拉了沿街转着卖的,滚烫的油茶装在大铜壶里。铜壶穿了大袄,保温。这就需要吆喝了。食客听到了,蜂拥着就来了。
卖油茶的吆喝时不喊“热油茶”,而是喊“油茶热”,将“热”字远远地甩出去,甩出城墙才好哩。这样吆喝是有道理的,不信你试试,看哪个效果好。
油茶不是茶,说穿了就是水煮炒面粥。做油茶简单。将面粉、杏仁、芝麻加花椒粉等调料用清油炒熟,加水熬成糊状,这就成了。
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熬油茶,就那简简单单几样普通的食材,工艺也不复杂,但是对火候的要求太高了,只有经验老道的师傅才能把握得住,才能激发出滋味来。
油茶若是做好了,着实香得很。这种香微微带点锅底的焦香,有个专用名词叫“爨(cuàn)香”,又醇厚,又踏实,结结实实往人鼻子里钻。坊上回民做的油茶里还会加入牛骨髓,更香。
![]()
▲西安的油茶加麻花
图源:图虫创意
油茶熬好了放壶里备着,吃多少倒多少。倒油茶很好看,壶嘴一上一下,“凤凰三点头”,碗外一滴不洒。卖油茶的,油茶做得再好,倒油茶要是拖泥带水不利索,那生意也绝对不赢人。
油茶便宜,老百姓都消费得起。常吃,就吃上瘾,吃出感情了。一大早喝一碗热乎乎的油茶,暖胃暖身。吃了它才有一天的精气神。
油茶里面可以加麻花,捏碎了撒在油茶上,一咬“嘎吱嘎吱”的。也有将麻花煮在锅里,煮得又软又筋,筷子提一根加到食客碗里,又是一番风味。
过去卖油茶里面都放杏仁,后来杏仁价钱越来越高,卖油茶的就少有放杏仁的了,基本都用花生仁代替。老一辈的食客意见很大,觉得这是在糊弄,是在瞎搞。闹情绪归闹情绪,照样天天早上来一碗油茶,吸溜吸溜,趁热吃完。
![]()
搅团
西安受欢迎的早点还有搅团。我最常去的早市有家卖搅团的苍蝇馆子。
平常做搅团都是拿着一根擀面杖在一锅冒着气泡的面浆里搅。秦谚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搅团搅团,不拼命搅是成不了团的。而这家店则是精壮小伙子拿了个电转,钻头上带叶片,伸到锅里,“嘟嘟嘟嘟”,好似哪吒三太子转起了风火轮。这是带有表演性质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早上能卖五六百碗。
冬吃热搅团,夏天则适宜吃搅团鱼鱼。顾名思义,它状若小鱼,滑溜可爱,像工艺品。外地人见了不禁要问啥手段做出来的。西安人憨厚,其实也有淘气的,会一本正经地说:纯手工,巧媳妇一个一个捏出来的。
哄你的,别相信,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取一盆玉米面,掺少许白面粉,加水搅拌成粥状,不可有面疙瘩。大锅盛水,烧沸后,面粥入锅。文火慢烧,待粥冒泡。
气泡任他冒,你要不停搅。一是防止其糊锅底,二是要增加其韧性。擀面杖呼呼生风。搅啊搅啊,等面粥熟了,趁热舀入葫芦瓢。
瓢上开三十六个孔。葫芦瓢底下等候着一大盆凉水。
顿时,热气腾腾的鱼鱼就如归大海一般,顺着三十六个眼,你争我赶的往水盆里涌进去了。煞是好看。
![]()
▲一个小商贩正在为顾客制作搅团小吃
图源:图虫创意
卖搅团的馆子常常在门外放一大铝盆,一大盆的玉米面鱼鱼就在清水里沁着,鱼翔浅底,仿佛在动。盆里还配着几片绿绿的芹菜叶子,像水草,就更生动鲜活了。
盆中的鱼鱼凉透后盛入碗中,吃前需浇上汤汁佐味。
汤汁是浆水菜汁或醋兑水,放盐,放炒出香味的葱花、韭菜段和白芝麻,再放生蒜泥和油泼辣子。配菜是黄瓜丝和烫过的菠菜。
好了,可以吃了。鱼鱼滑而软,筷子不好夹,好不容易送进嘴里待咬,却已囫囵顺喉而下。非常顽皮。“呼噜呼噜”,一碗见底,爽。
杨贵妃体胖,至夏苦热。《开元天宝遗事》上说,杨贵妃夏天口含玉鱼消暑。咱们老百姓没有玉,就吃凉鱼鱼。小鱼在肚子游来游去,遂暑热尽去,腋下生风。美极了!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王芳丽 周伊萌
美编:周伊萌
校对:段海英
审核:王旭辉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3年第10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