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运会速度轮滑场地赛的喧嚣渐渐散去,35岁的郭丹坐在休息室的长椅上,慢慢卸下护具。指尖划过磨出细微痕迹的轮滑鞋,她的思绪不自觉地飘回了几个月前——那段一边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一边在赛道上咬牙追赶的日子,如今都化作了赛场上全力以赴的底气,也成了她职业生涯里又一段珍贵的记忆。
![]()
复出:在 “教师” 与 “运动员” 的双重身份里咬牙坚持
“这次世运会复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 真的特别特别累。” 谈及复出历程,郭丹的语气里满是真切的感慨。在此之前,她已停训一年多,远离了系统训练的节奏,而今年3月决定恢复训练时,她还肩负着大学教师的职责,“上下午都要给学生上课,只能等下午学生课程结束后,再跟着队伍一点点恢复训练”。
对她而言,这段恢复期的艰难远超想象。没有完整的训练时间,只能利用碎片时间追赶;体能因停训大幅下滑,每一次加速、每一个弯道都要付出比年轻时更多的努力。但每当想放弃时,“为国争光” 的信念就会在心底愈发清晰,“毕竟是在中国举办的世运会,总想着要拿出好水平,不能丢人”。
更让她振奋的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她亲眼见证着自己的变化,“一点点看到自己重新恢复到之前的竞技状态,那种成就感特别强烈”。从最初的力不从心,到后来能跟上队伍的训练节奏,再到站上世运会的赛场,每一步都浸透着汗水,也满含着对轮滑的热爱。
![]()
赛场:直面年轻对手,享受久违的竞技时光
尽管已做好充分准备,但世运会的赛场仍给了郭丹不小的挑战。将近五年没有参加世界级比赛的她,面对的对手大多比自己小10岁,“之前从没和她们交过手,完全不了解她们的实力和水平”。而且,久未参与多日赛的她,还得快速适应密集的赛程节奏,“一上场就要立刻进入状态,抓紧时间适应比赛节奏”。
即便如此,郭丹依然享受着这段竞技时光。在她看来,年龄不是阻碍,而是赋予了自己更沉稳的心态。“年轻时可能会因为紧张影响发挥,现在反而能更专注于每一个动作,把当下的水平都发挥出来”。虽然最终未能站上领奖台,但能在这样的舞台上与年轻选手同场竞技,对她而言已是一种胜利。
赛后:马不停蹄备战世锦赛,规划未来新方向
世运会的征程刚落幕,郭丹的脚步便已迈向了下一个赛场。9月份,轮滑世锦赛将在河北北戴河举行,“既然已经恢复到现在的竞技状态,就想再拼一次”。短暂调整几天后,她便重新投入系统训练,全力备战世锦赛。
对于赛后的职业规划,郭丹有着清晰的安排。“比完世锦赛,还是要先回到正常生活,毕竟我的第一职业是大学老师,得回去给学生上课”。不过,这次世运会的出色表现,也让她对未来有了更多期待——她没想到自己能恢复到如此好的状态,所以“未来会先保持这个状态,明年如果条件允许,还想继续参加比赛”。
在郭丹眼中,35岁是一个新的起点。“35岁之前,我靠体能、靠能力为国争光;接下来,我希望用头脑做更多事”。她计划将自己多年的比赛经验、技战术和技术要领进行归纳整理,以文字或系统训练方案的形式,分享给年轻运动员。“现在很多年轻运动员的教练还是以经验为主导,我希望能把新的训练理念、新的方法带给他们,尤其是针对‘轮转冰’运动员,想帮他们找到更适合的训练模式”。
远方:兼顾参赛与传承,力争国际话语权
至于未来是否会继续参赛,郭丹坦言,这取决于自己的竞技状态和身体状况。“年龄越大,越需要专注——如果要参赛,就得把时间都放在训练和保持状态上,很难兼顾其他事”。不过,她也透露,明年暂无重大赛事,这段时间她会重点整理训练经验,“如果可以,就把这些方法写出来分享给年轻人”。
通过这次世运会,郭丹还有了一个新的目标——考取裁判证。“我发现中国运动员、中国裁判在国际轮联的话语权还比较弱,未来希望能在裁判岗位上,为中国运动员提供更多帮助”。无论是作为运动员继续征战赛场,还是作为教师、裁判为轮滑事业助力,郭丹都坚定地表示,“会一直在轮滑圈、在轮滑这个平台上,继续发光发热”。
从 2013年世运会首金,到如今复出再战,郭丹用十几年的坚守,诠释着对轮滑的热爱。未来,这位轮滑场上的“不老传奇”,还将以更多元的身份,为中国轮滑事业书写新的精彩。( 吕翔)
目前15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