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5年戴森设计大奖中国大陆赛区三强名单揭晓,今年也是戴森设计大奖入华十周年。最引人注目的,是摆在展示台上那些看起来充满巧思的原型机,以及它们的创造者——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今年的前八强都带着精心打包的原型机到场,甚至有团队在现场维修调试,展现出极强的激情与执行力。”担任大赛评委五年的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说道。
十年,从概念到解决真问题的转变
戴森设计大奖入华十年,见证了超过3500份中国大学生的原创设计作品。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学生作品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
“中国年轻人对生活中的问题观察越来越细致,”胡宏飞评价道,“他们不仅关注工程技术,更强调‘设计的温度’——即设计究竟解决什么人的什么问题。”
这一点在2025年的三强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冠军:让寒旱地区用上“有尊严”的厕所
清华大学黄俊铭和梁骥团队的Pureco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乍看之下并不像传统意义上“高科技”作品,但它直击了中国寒旱地区公共卫生的痛点。
“他们深入中国寒旱地区核心五省,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从中洞察到了传统厕所改造方案因成本过高而难以推广、无害化厕所改造率偏低,以及厕所条件不佳导致代际关系维系受阻等问题。”胡宏飞解释道。
这款厕所无需水电,利用太阳能集热与被动保温,实现粪尿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利用。团队还设计了助便踏板和通风系统,提高使用舒适度并减少异味。一个小小的厕所,每年能为用户节省维护费超300元,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改厕意愿。
“这些年轻人展现出的不仅是工程设计才华,还有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胡宏飞补充道。
亚军:为小众群体定制的药物打印平台
中国药科大学陈培鸿的AI-3D药物制造研发平台,解决的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小众群体的用药需求。
该设计通过提供精准的药物释放时间、空间、速度与剂量控制,能够解决儿童、老人需手工分剂量用药、罕见病人群按需制药成本高等痛点。
但这个作品最打动人的细节在于,它甚至考虑到了视障群体的需求——通过AI打印技术为药物制作触觉标签,减轻视障群体用药困难。
这个作品背后还有一个坚持的故事:“亚军作品去年未获佳绩,但根据反馈不断尝试迭代后今年再次参赛并获奖——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发明家精神’。”胡宏飞透露。
季军:让脊柱检测变得简单安全
上海交通大学陆瀚文和宋新园的ScolioDetect,是一种可快速穿戴的青少年脊柱侧弯监测设备。它将脊柱侧弯检测从依赖专业操作的复杂检查,转变为可在校园等场景轻松实施的简单流程。
“通过‘可穿戴+AI步态识别’的组合创新,实现了对脊柱侧弯早期迹象的动态捕捉,提供了更科学、更友好、更易推广的筛查解决方案。”团队介绍中写道。
目前,该设备已启动与多家上海儿科医院的合作,开展覆盖约5000名学生的筛查试点项目。这种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的快速转换,正是戴森设计大奖所鼓励的方向。
评判标准十年始终如一:不追求效果图精美,只要解决真问题
这些作品有来自不同的领域,也运用着不同的跨学科技术,当被问及戴森设计大奖以何标准来评判这些作品时,戴森硬件工程师团队负责人胡宏飞表示:“我们的评判标准有四个核心维度,从进入中国以来贯彻至今:第一,是否识别了一个真实存在的痛点问题;第二,是否提出了明确有效的解决方案;第三,是否体现出设计迭代能力与清晰的原型实现;第四,是否具备商业可行性。”
“我们强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渲染图或概念,必须能够落地,真正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他补充道,“这也正是许多参赛学生的共鸣——戴森设计大奖不同于其他赛事,我们不追求效果图的精美,而是从问题本质出发。”
活动结束后,人们流连在十周年特展的作品之间。这些作品或许还不够完美,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它们代表了一种方向:发明不再只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对真实问题的关切与回应。
“他们在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发明,源于对真实世界的敏锐洞察,和用科技创新解决问题的决心。这也是对发明家精神的最好诠释。”胡宏飞总结道。
十年间,超过2万名中国大学生参与了戴森设计大奖。这些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证明:工程可以不枯燥,科技可以有温度,发明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