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音乐学院获多个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及奖项,其中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三项,上海市第十七届(2022—2023)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项。
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202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中,张延莉研究员主持的《中国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批准号:25AD011)获批重点项目;李小诺研究员主持的《音乐与语言交互视域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表演与听觉感知研究》(批准号:25BA028)获批一般项目;盛利教授主持的《西方弦乐艺术中国化及中国弦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批准号:25BD076)获批一般项目。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级别项目,每年面向全国招标。国社科艺术学单列项目代表了艺术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水平,对本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和学术价值。其年度项目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示范引导作用。
![]()
张延莉主持的《中国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聚焦三大具体问题:其一,中国区域音乐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论困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兼顾“空间-历史-社会”三维度的理论框架;其二,区域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与内在逻辑:通过解析不同地理单元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国家话语的关联,揭示音乐作为文化符号的地域生成机制及区域的象征意义;其三,现代化进程中区域音乐专题性研究:直面城市化、数字化带来的文化断层,探讨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中的功能转化路径。
![]()
李小诺主持的《音乐与语言交互视域下中国艺术歌曲创作、表演与听觉感知研究》,综合运用声学软件可视化分析、数据统计检验、问卷调查、认知神经(EEG/ERP)和眼动技术等实证方法,探讨中国艺术歌曲创作中音乐和语言的多重交互关系特征及其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表现意义;结合经典演唱版本的声学可视化分析,探索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技术和风格表达;通过聆听感知实验,揭示音乐-语言交互机制及其在情感-意义传递中的协同效应,将对深入理解中国艺术歌曲“创-演-感知(接受)”的内在关联提供新的理论阐述与实证证据,为中国音乐艺术在全球语境中审美独立性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
![]()
盛利主持的《西方弦乐艺术中国化及中国弦乐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立足西方弦乐中国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弦乐艺术的百年历史发展,探讨中国弦乐教学、创作、演奏及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旨在明晰西方弦乐中国化,构建包括中国弦乐创作论、表演论、教学论、传播论的“中国弦乐自主知识体系”。
在上海市第十七届(2022—2023)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上音冯长春教授撰写的《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主体性》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杨赛教授撰写的《先秦乐制史》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
![]()
冯长春
![]()
杨赛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的获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都展现了上音推行“有组织、有特色”科研的成效,体现了学术研究在立足基础研究发展的同时密切关注学科建设的前沿动态,为上音“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更多学术积累,为推动中国特色艺术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添砖加瓦。
供稿:音乐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系、管弦系、科研处
编辑:彭畅
审核:张卓
小音家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