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七年的早春,苏北平原还蜷缩在严冬的余威里。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新沂邵店镇的黄土路面,扬起阵阵呛人的尘土。平原之上,敌军所占据的桥北镇据点,像一颗铁钉楔入这片土地上,周遭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对我方的来往交通,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宿北县大队的指挥部内,油灯忽明忽暗。
已经连续派出去两名侦察员,都没能摸清桥北镇内部的布防情况。大队长叹了口气,一拳砸在粗糙的木桌上:"再摸不清敌情,咱们就是睁眼瞎子!"
这时,角落里响起一个声音:"队长,不如让我去试试吧。"
说话的是交通员朱须懂。
他是个瘦削的年轻人,约莫二十出头,邵店镇邵西村人,自幼家贫,靠学唱琴书谋生。1946年参加革命后,凭借走南闯北的经验和机敏的头脑,成为县大队出色的交通员和侦察员。他个子不高,脸上总带着谦卑的笑意,他要是不说,谁也看不出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曾经是个走街串巷的洋琴艺人。
"哦,你准备怎么试?"大队长打量着他。
![]()
朱须懂轻轻拍了拍靠在墙边的洋琴:"他们防当兵的,防庄稼人,但一般不会防一个卖唱的。"
三天后,桥北镇街上出现了一个身背洋琴的卖艺人。破旧的棉袄打了好几个补丁,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沾着尘土,唯有那双眼睛格外明亮,不经意间扫过每一个岗哨、每一条巷子。
朱须懂在镇公所对面的街角坐下,调了调琴弦,便开口唱起来。他的嗓音沙哑却富有韵味,唱的是乡间流传的小调,不一会儿就聚拢了几个闲人。
正唱着,便听见两个买烧饼的人在闲聊:"咱们大队长最近可是迷上听洋琴了,前天还把镇上的说书先生叫去唱了半宿。"
朱须懂心里一动,手下琴弦不停,却将每个字都听进了心里。
晌午时分,他背起洋琴,径直朝敌军团部走去。那是一处高门大院,门口站着两个持枪哨兵。
"站住!干什么的?"哨兵哗啦一声拉动枪栓。
朱须懂赔着笑脸,弯腰鞠躬:"老总,俺是唱琴书的,大队长爱听这个,特地叫我来给长官们解解闷。"
哨兵上下打量他:"胡说,大队长没叫唱书的来,快滚!"
朱须懂也不争辩,只是拍拍脑门,故作恍然大悟状:"瞧俺这记性!是镇长叫的,不是大队长。俺这就去镇长那儿。"说着转身就要走。
"等等!"哨兵忽地叫住他,"你都会唱什么?"
"《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一百单八将》,俺都能唱。"朱须懂低头哈腰,眼睛却飞快地扫过院内的情形。
就在这时,院里走出一个披着军大衣的中年男人,满脸不耐烦:"吵什么吵?"
哨兵赶紧立正:"报告营长,这有个唱书的要见大队长。"
那营长瞥了朱须懂一眼,正要挥手赶人,院里却传来一个声音:"谁在外面唱洋琴?让他进来唱一段!"
朱须懂心里咯噔一下,脸上却愈发平静,他知道正主来了。
那敌大队长是个粗壮的汉子,正坐在太师椅上喝茶,见朱须懂进来,眯着眼问:"谁叫你来的?"
朱须懂赔笑:"回长官的话,没人叫俺来。俺是走街串巷混口饭吃的,听说长官爱听洋琴,就厚着脸皮来了。要是长官忙,俺这就走。"
大队长放下茶碗,忽然笑了:"来了就唱一段吧。唱得好,有赏;唱得不好,可是重重要罚!"
朱须懂连连点头,在院中找了个石凳坐下,摆好洋琴。手指轻拨,琴声如流水般泻出。他先唱了一段《武松打虎》,唱得绘声绘色,院里几个卫兵都听得入了神。
敌大队长眯着眼,手指在扶手上打着拍子:"换个热闹的!"
![]()
朱须懂心思电转,手抚琴弦,却不断地巡看着周遭的情况。他注意到院子东墙边靠着一排步枪,西厢房门口堆着几个木箱,像是弹药箱。一边唱,朱须懂一边默默数着院里的敌人——大概有二十多人。
"俺给长官唱个《单刀会》吧。"朱须懂说着,琴声陡然激昂起来。他唱得慷慨悲壮,眼睛却不闲着,将来人的面貌特征、武器装备的位置一一记在心里。
一曲终了,敌大队长拍手叫好:"好!去,把不当值的都叫来听听!"
朱须懂心中暗喜。不到一炷香时间,院里又来了三十多人,或坐或站,听得如痴如醉。他一边唱,一边默默计数:院内有五十多人,步枪约四十支,轻机枪两挺,弹药箱若干......
太阳西斜时,朱须懂已经唱了七八个段子,嗓子都有些哑了。敌大队长扔给他几块银元:"明天还来!"
朱须懂千恩万谢,背起洋琴告辞。走出敌军团部的那一刻,他感觉后背都湿透了——不是累的,是紧张的。
但他没有立即离开桥北镇,而是在镇上转了转,借口要找客栈住下,又把镇上的道路、岗哨分布摸了个清楚。直到月上中天,他才悄悄离开桥北镇,沿着冰冻的河滩往回走。
寒夜里,他的脚步格外轻快。洋琴里的秘密,比那几块银元贵重千倍万倍。
回到县大队驻地,朱须懂连口水都顾不上喝,立即汇报情况。他画出了桥北镇的布防图,标明了敌人的兵力、火力配置,甚至指出了敌人换岗的时间规律。
大队长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好你个朱须懂!这下咱们可是把桥北镇看得一清二楚了!"
半个月后,宿北县大队根据朱须懂提供的情报,发动了对桥北镇的突袭。战斗持续不到两个小时,县大队就以极小代价全歼守敌,那个爱听洋琴的敌大队长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
可惜的是,这位智勇双全的侦察员没能看到革命的最终胜利。1947年底,由于叛徒出卖,朱须懂不幸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英勇不屈,最终被残忍杀害。
很多年后,当地老人还记得那个春天:一个背着破洋琴的艺人,用琴声敲开了敌人的大门,又用琴声为解放的脚步铺平了道路。而那些躺在琴弦下的秘密,最终化作了胜利的号角,响彻苏北平原。
朱须懂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永不消逝的英雄赞歌。
参考资料:《新沂文史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