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秋末的鄂东,雨水把田埂泡成了烂泥塘。一个穿着蓝布褂子的汉子正拼了命地跑,背后日军的皮鞋声、吆喝声越来越近,子弹都快擦着脚后跟飞了。跑到一片水田边,他看见个老农正弯腰拔稗子,气喘吁吁地喊“老乡,救我!鬼子追来了!”
![]()
谁料老农直起身,瞥了他一眼,又扭头瞅了瞅逼近的日军,突然抬起脚,“咚”的一声把他踹进了齐腰深的水田里!烂泥瞬间裹满了汉子的全身,他刚要开口骂娘,就听见老农扯着嗓子吼:“你个败家玩意儿!又去赌钱输光了家底,还敢往家跑?今天非打断你的腿不可!”
![]()
这波操作直接看傻了追来的五个日军。老农抄起田埂上的锄头,作势要打,见日军到了跟前,立马堆起满脸堆笑,用半生不熟的日语混着方言比划:“太君,自家儿子不争气,天天赌钱,俺正教训他呢!”日军小队长皱着眉打量水田里的汉子,头发乱蓬蓬的,浑身是泥,确实像个输急了的庄稼汉,踢了踢脚下的烂泥,挥挥手带着人继续往前追了。
![]()
等日军走远,老农才蹲下来,压低声音喊:“同志,快上来吧,鬼子走远了。”水田里的汉子爬上来,紧紧攥着老农的手,这才看清老农的脸——是陈家村的陈守志。陈守志摆摆手:“俺早就认出你是张团长了,前两个月你还帮俺家挖过水渠呢。”
![]()
这位被踹进水田的“败家子”,正是新四军第五师鄂东独立团团长张体学。这一脚看着硬核,却是生死关头最靠谱的救援,而这份信任,从来不是凭空来的。
1938年,张体学带着30多个战士从延安到鄂东,那会儿的队伍连像样的武器都凑不齐,鄂东又被日军和伪军分割得四分五裂。老百姓那时候怕鬼子,也怕当兵的,见了他们就躲,想借个住处都难。张体学没着急拉队伍打仗,反而带着战士们先给老乡们办实事。
![]()
那年鄂东闹旱灾,陈家村的水渠堵了,田里的庄稼都快蔫死了。张体学听说后,立马带着战士们扛着锄头就来了,一干就是三天三夜。白天顶着大太阳挖渠,汗水把衣服浸透了又晒干,晚上就挤在村外的破庙里,别说进屋借宿,就连老乡家的一口水都不随便喝。有个战士实在饿极了,摘了老乡一个红薯,张体学知道后,硬是带着战士挨家挨户道歉,还掏出自己的津贴给老乡赔了钱。
![]()
就这么一件件小事攒下来,老乡们慢慢放下了戒备。张体学又在村里办起了夜校,晚上教大家识字,还给大伙儿讲抗日的道理。陈守志的儿子陈小二就是在夜校里听着鬼子的暴行,心里燃起了抗日的火苗,偷偷报名参加了新四军。
![]()
到1940年,张体学的队伍已经从最初的30多人发展到1300多人,改编成了新四军第五师鄂东独立团,老乡们都亲热地叫他们“咱们的新四军”。这支部队能在日军的“囚笼政策”下站稳脚跟,全靠老乡们当“靠山”。日军修了不少碉堡,想把新四军和老百姓隔离开,可他们前脚刚出动,后脚就有老乡偷偷报信;部队缺粮,老乡们就趁着夜色,把自家的粮食藏在筐底、埋在地里送过来;战士受伤了,没有药品,老乡们就上山采草药,用土办法治疗。
![]()
张体学被陈守志救下的那会儿,正是他带着侦察员摸清日军碉堡火力布防的时候。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他故意把日军引向自己。爬出水田后,陈守志给了他一件粗布衣裳换上,又塞了两个热乎乎的红薯,叮嘱他沿着小路往山里跑。张体学带着情报绕了好几个山头,终于回到了部队,凭着这些精准的信息,制定了夜袭碉堡的计划。
![]()
半个月后,张体学带着战士们趁着夜色突袭,不仅炸毁了日军的迫击炮和弹药库,还俘虏了20多个日军。战斗结束的第二天,他就带着粮食和布匹专程去了陈守志家。陈守志死活不肯收,张体学握着他的手说:“老乡,没有你那一脚,我早就成了鬼子的俘虏,哪能打这场胜仗?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后来,张体学还带着战士们帮陈家村修了一座小桥,方便老乡们种地、赶集。这座桥被大伙儿叫做“军民桥”,直到现在,鄂东还有老人记得,桥栏杆上曾经刻着的“军民同心抗鬼子”几个字。
![]()
其实在鄂东抗日根据地,这样的故事一抓一大把。张体学的通讯员小李送情报时被伪军盯上,是王大娘把他藏在柴火垛里,自己提着篮子往反方向跑,把伪军引开;1940年冬天,日军对陈家村进行扫荡,把村民们赶到晒谷场,逼问新四军的藏身之处,不管怎么打、怎么威胁,没有一个人吐露半个字。陈守志被日军绑在大树上打,打得浑身是伤,还是咬紧牙关说“不知道”,最后日军放火烧了好几间房子,也没能从老乡们嘴里得到任何信息。
有人说,新四军在鄂东能站稳脚跟,靠的是运气好。但实际上,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运气,全是实打实的人心换人心。张体学带着部队到鄂东三年,没占过老乡一分便宜,反而把老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水渠堵了,他们来挖;孩子没人教,他们办学堂;鬼子来了,他们冲在最前面。老乡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愿意豁出命来保护他们。
![]()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体学留在了湖北工作,但他始终没忘记鄂东的老乡们。1950年,他专门回了一趟陈家村,那会儿陈守志已经老了,身体也不太好。张体学二话不说,帮他申请了救济,还从城里请了医生来给他看病。陈守志拉着他的手,眼眶红红的说:“俺就知道,你们这些新四军,不会忘了老百姓。”
![]()
如今,鄂东的田埂早已不是当年的烂泥路,“军民桥”虽然经过了多次重修,但它承载的故事一直流传着。张体学和陈守志的相遇,是战争年代的一个缩影——军队护民,民拥军,这种双向奔赴的信任,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
回头再看那一脚,哪里是“踹”,分明是老农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新四军,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而这份勇气的源头,正是新四军用一件件实事攒下的民心。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军民关系:你为我遮风挡雨,我为你赴汤蹈火,不分彼此,生死相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