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那会儿中国正乱套,八国联军打进来,朝廷腐败得不行,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哈哈的。福建那边,尤其是福州闽清一带,穷山恶水,地少人多,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
黄乃裳就是从这儿出来的一个人物,他家里穷,爸是木匠,还得种地补贴家用。他小时候帮家里干活儿,但脑子灵光,读书挺认真。
![]()
1866年接触到美国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就信了基督教,受了洗。之后他跟着牧师到处传道,当了几年助手,还拿到了试用布道执照,一直到1872年都在干这个。
黄乃裳不是光信教,他还参加科举,1870年考中秀才,1894年又中了举人。这在当时基督徒里挺少见的,因为信洋教的人常被排挤。他去上海帮教会干活儿,1881年在那儿加入美以美会,管协调。
1896年他办了福建第一份近代报纸《福报》,每周出两期,写文章推新思想,批旧习气。1895年他参与公车上书,跟着康有为他们去北京递折子,提改革建议。
![]()
1898年戊戌变法,他上书八次,建议文字罗马化。但变法失败,慈禧下令抓人,他被通缉,只能逃命。先跑到新加坡避风头,1899年在那儿当《星报》主笔,继续写文章。
在新加坡,黄乃裳开始琢磨海外开拓的事儿。他读地图,看资料,觉得婆罗洲的砂拉越有搞头。那地方是英国人管,但当地统治者是布鲁克,白拉者家族的。1900年4月,他亲自去砂拉越考察,沿拉让河走了13天,看了地形,觉得土地肥沃,适合种东西。
5月底,他跟布鲁克签了垦殖合同,每英亩土地付1元,每年租金1元,租期长达999年。这合同管拉让河流域大片地,够上千人用。他对华人权益想得细,合同写了17条,规定了土地分配、税收。
![]()
黄乃裳回福州招人,1900年9月开始在闽清和周边村子贴告示,召集愿意走的。主要是福州籍的农民和工匠,总共招了1118人,其中三分之二信基督教。
第一批91人1900年12月坐“丰美”号轮船从福州港走,到新加坡后有些人打退堂鼓,最后72人1901年1月到诗巫。布鲁克政府给亚答屋暂住,他们开始清地。
第二批黄乃裳亲自带,从新加坡走,1901年3月出发,中途在新加坡有谣言说被卖当苦力,闹了点乱子,他和教会的人调解才平息。3月16日到诗巫。第三批511人1902年6月到,总算齐了。
![]()
这些移民到诗巫后,先在新珠山落脚。黄乃裳把这儿叫“新福州”,借钱建了六间亚答屋给农民住。他们种甘薯、水果、甘蔗、蔬菜和稻米,还试了橡胶和胡椒。初期挺难,热带气候不适应,很多人病了,还有洪水。
但他们有组织,互帮互助,建了五座教堂和一所小学,1902年卫理公会教堂落成,1903年英华卫理学校开张。黄乃裳管事,开了新福州公司卖日用品,还管分配土地,每人负责开垦3到5英亩。
1903年有次狮子舞活动闹出帮派冲突,布鲁克政府插手,引导福州移民往下游移。他们搬了家,继续开荒。黄乃裳处理这些事儿,但1904年6月他把管理交给美国牧师胡佛,就回了福建。
![]()
离开的原因有说法,说他身体不好,想回国搞革命,还欠债。胡佛接手后,推橡胶树种植,1900年代橡胶价格涨,诗巫经济起飞。移民们扩大橡胶园,收集乳胶卖钱。
诗巫从这儿开始变样。1911年前又有2000福州人来,华人越来越多。1928年市集大火,烧了后重建。1942年日本占了诗巫,叫“诗巫州”,战后恢复。
1950年代诗巫是砂拉越最大城市,华人占主流。华人社区重文化传承,建庙宇如图阿佩公庙,办节日活动。教育上,学校教中国历史,图书馆藏中国书。商业上,华人搞木材、伐木、家具啥的,早早布局森林业。
![]()
到2010年,诗巫华人占总人口52.1%,约8.2万人,主说福州话。城市建了机场1994年开,医院也那年,2001年威斯玛三阳大楼,2006年拉南桥,2008年纳入再生能源走廊,工业扩展。
华人社区不光种地,还办工厂、开店,经济活跃。诗巫现在是多元文化地,高楼和传统建筑混着,夜市热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