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8日凌晨,上海外白渡桥的灯火还没熄,成排日军俘虏正被宪兵押送向吴淞口的集结区。对于他们而言,长江口的咸湿空气意味着终点——也是回国的起点。彼时在中国大地滞留的日本人加起来超过三百万,既有军人,也有商社职员、农垦移民,外加被动跟随的朝鲜人和琉球人,人数之大,世界罕见。
要把这支庞杂队伍安全送走,国民政府不得不迅速拉起一整套临时体系。交通部负责船舶调度,海关总署负责检查,外交部对接盟军,警备司令部维持秩序,再加上红十字会和基督教青年会做后勤。几个月间,上海、青岛、天津、旅顺、广州五大港口像流水线一样日夜运作。有人形容那场景“像在给日本搬家”。
日方最担心的不是回国过程,而是报复。南京受降典礼后第二天,东京各大报纸同时引用蒋介石在电台里的五个字——“以德报怨”。“这不会是诱饵吧?”一名日军少佐低声问同伴。“先活着回家要紧。”同伴叹了口气。两人的对话只飘散在夜风里,却道出数百万日本人的忐忑。
![]()
集中管理谈不上舒适,但远比他们预想得宽容。每个收容所里都有临时厨房和医务室,伙食依照军标:大米、杂粮、少量肉类,南方沿海甚至每周两次鱼干。国民政府财政吃紧,却依然按月发生活费:华北区每人三千六百元法币,华东华南二千四百元,华中三千元。数字听着不小,可在恶性通胀面前,只够买几斤面粉。不过对战俘而言,这已是意外之喜。
当然,钱先从各地省府垫付,账本上注明“战俘后勤预支”,打算将来向日本索赔。计划最终泡汤——内战骤起,赔偿案不了了之,大笔支出就此蒸发。有人统计,仅上海一地一年就花出超过二十亿法币,相当于当地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遣返高峰出现在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上船前要过三道关卡:身份核对、物品检查、医检隔离。最严格的是行李检查,有三样东西一律禁带。第一是武器弹药以及军犬,安全优先;第二是金银珠宝、贵金属和大宗艺术品,视作潜在赔偿或赃物;第三是各类军事或情报文件,从古籍抄本到机密报告,一页都不能带走。这些禁带物中,光长刀就收缴了八万多把,机关枪十二万挺,连军马都被没收七千余匹,集中拍卖或移交盟军。
与“禁止”并列的是“赠送”。港口检疫棚另一端,工作人员发放回国包,里头装着三样东西:钱、粮食、新衣。钱不多,每人折合二百日元,算是路费;粮是一袋三公斤大米,能维持一周;衣则按季节配发,有的发棉被,有的发夹克。此举并非单纯施舍,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风度,同时也避免三百万饥民一回到濒临崩溃的日本就陷入更大动荡。
![]()
运力同样是一门学问。美国第七舰队负责骨干运输,隶属澳大利亚的“胜利号”商船队、英国登陆舰以及被日军改装的货轮一并出动。每艘船上限两千五百人,甲板上铺着席子,通风口被焊大,淡水箱加装滤网。卫生条件依旧粗糙,但较之太平洋战场时的“死亡运输船”已大为改观。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地区的遣返另有分歧。该地由苏军占领,国民政府人员难以介入,苏方则优先运走了可用的技术人员和工匠,作为战利品。直到1946年4月中国与苏联成立联络小组,东北日侨才开始大规模南下,再转运本土。不同势力间的拉锯,令遣返工作变得更像一场多国博弈。
百万侨民陆续离港,日本国内却物资奇缺,黑市粮价飞涨。中国方面递来的那袋大米成了许多回乡者的救命粮。日本厚生省后来的调查显示,1946年冬天因营养不良死亡的返国者为零——国民政府的那三样“见面礼”功不可没。反观“不准带走”的三类物品,则成为后来审判战犯、追索赔偿的重要证据和筹码。
从成本角度看,中国确实“赔了”。但当时国民政府外交部给出的理由直白——为了在联合国战争罪行裁判中占据道义高地,也为了向美国争取更多援助。这种权衡并非纯粹出于仁慈,更关乎现实政治与国际形象。更微妙的是,宽大政策在日本民间发酵后,部分商界开始重新评估战后对华贸易,间接为十年后的两国民间往来埋下伏笔。
![]()
遗憾的是,这套“以德报怨”的战略本身没有转化成持久的财政支持。内战迅速吞噬了前线与后方的粮食、资金和人力,集中所刚撤完就改作兵站,运兵船替代了撤侨船。历史再次证明,政治选择往往带着高昂成本,却不一定立刻看到收益。
1946年11月上旬,最后一批一千三百八十四名日本人从广州搭船离开,中国境内日本侨民至此清零。这批人每人同样带着饭袋、路费和新衣,也同样被没收了禁带物。后勤官员在码头记录本上写下一句话:“任务结束。”简单四字,给一年多的庞大行动画下句点。
三百万日本人得以平安离境,背后是巨额花费、复杂博弈和政治算计。有人说,这是胜利者的胸襟;也有人说,是战火中不得已的现实交易。但无论评价如何,那三样禁止与三样赠送,已经成为二战后东亚格局重组时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注脚。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