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高中世”+“祖宗”:这才是庙号的正理。自商以下都这么弄。不信你翻24史“本纪”。但是,如商代自己的:商高祖、太祖、太宗、世宗、高宗、中宗……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太祖”和“太宗”是里面最砸秤的2个。正所谓:功高不过太祖,德高不过太宗。因此,以太祖,太宗为尊这是习惯。当然你非要杠:扯某朝某代又撤什么天子祭的,自去钻你的牛角尖去。
其次,先以史料比较齐全的唐代为例,这样会比较清楚。然后再说司马懿和司马昭的问题就容易理解了。如下图:
![]()
意思就是,本朝:“以诸侯身份受封的第一人叫高祖”,“以天子身份受封的第一人叫太祖”。所以,李虎是太祖,而李渊尽管是唐代名副其实的创业第一人 ,但出身为诸侯,就只配以“高祖”祭祀。
最后,谁高谁低的问题。有人说,高祖可能比世祖的地位还要低,就更不用说太祖了。问题是也有人说:这是庙号范畴的事,跟祭天没有半毛钱关系,史料里说得很清楚,如下图:
![]()
问题是,支持李虎的又搬出:
![]()
意思是按照礼制,李虎才是唐代的开始而非李渊。如果讲受命于天必须以李虎为尊,李渊一边去。但到了五代十国,这个矛盾就很突出了。
比如:南唐自己又有1个受命体系,以李晟为尊的。这样给大唐列祖列宗留的位置就不多了。由于太祖、太宗是最砸秤的两个,这么算李渊基本要被废掉,只剩李虎和李世民了。这是不是有点不合适啊?于是有人干脆就建议:
不讲礼法了,干脆把天命的位置交给李渊,变高祖为太祖,扔掉李虎,保留李渊,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事实上李渊对于大唐的作用要大得多。千年以后,谁又会管这么多……
然后来说魏晋。按照礼法:曹丕的高祖这没错,曹操的太祖也很合理。因为曹操是魏王,高于诸侯哦,所以曹丕没法争太祖的位置。
西晋:司马懿是高祖,因为他作为魏臣的时候未封王,但对西晋的贡献最大,类似于拨乱反正,故为开国之主。而司马昭有晋王的身份,其子司马炎在位时去魏立晋。所以司马昭就像李渊一样,被尊为“天子受封第一人”——尊为太祖。
《晋书》记载:自258年起就准备授王,一直辞封,到263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册封。其实晋朝一直以继承汉统自居:参见习凿齿一派说法,视曹魏和东吴为异端,正儿八经的说,曹魏不过是西晋大业的手套而已。这么说,可以理解了吧?
拿南北朝和五代来混淆视听的,那是死读书,抖书袋。因为乱世之中,不少国家只有高祖(或太祖)。例如刘宋,这个国家很不讲礼制。刘裕之前封过王,结果祭为高祖。刘义隆内政是很厉害,但他最应该摆的位置是太宗,结果被捧为太祖。
总体来讲,魏晋与隋唐是比较有文化的,很多东西都有一致性,而混乱的南北朝和五代把根子都忘完了,以下为五代史书里的一则上书,算是比较讲道理的。
![]()
综上所述:隋唐开始祭四庙,后代选继先朝或大国的天子为太祖,或从功绩最强的4位先君里挑一个出来当太祖。所以,庙号是以德行为依据,而非辈分,因此没必要觉得太祖在后面很奇怪。需要注意或者容易混淆的几点:
1、刘邦的高祖不是高祖,而是太祖高皇帝。平常说惯了,就变汉高祖了。不信《史记》去搜百科。或者另外的提法是兼二为一。司马迁同志很傲娇,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喜欢把前朝天子地位都贬一下。
2、司马懿的嫡子是司马师。司马师无后,于是司马昭就把自己的次子攸过继过去。因此按礼制:司马攸作为嫡孙是更有资格继位的。如果司马炎尊司马懿为太祖,则攸在法理上更有资格。人家是名副其实的大宗。
![]()
其实西晋开年,一直就有让攸当皇太弟的说法。如果这样的话,司马炎去世后就很可能出现自己这支争不过的情况。所以,司马炎先把司马师这一脉断掉,是奉司马昭为太祖的另外一个原因。
3、无论如何,“祖”比“宗”要大。例如:如果是蜀汉统一天下,则意味着大汉三兴,那可不得了了。可参照光武帝中兴:庙号为世祖。先主可祭庙号为:烈祖。
后汉刘渊就搞过一次大杂烩,奉汉太祖刘邦……世祖光武。据说也把刘备拉入列祖,尊刘禅为孝怀帝,只是没有庙号。
4、“世祖文皇帝”——曹丕这个梗,是《新三国》瞎编出来的东西,《明帝纪》写得很清楚:高祖。而三曹都有庙号,还都是祖。
5、一件有趣的事。到了东晋司马睿一带,事情又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司马睿是司马懿的嫡孙。与昭和师都不是直系。他的先祖是司马昭的小弟弟。
如果按西晋的算法以司马昭为尊,等于平白无故地就把主系让给了哥哥家的后代。那么,改司马懿为太祖这件事情是不是又出现转机了呢?
![]()
很遗憾,两晋混乱而又复杂的皇权,使司马睿必须要跟司马炎扯上关系,否则很有可能明天就死于非命。司马睿只好在旁边侧角上做做文章。
于是,东晋礼部恰如其分地送上一则奏章:“兄弟如昭穆”。意思就是,上下两代皇帝如果是兄弟,就装一个盒子里来祭祀。这样,就能解决两晋不少是兄弟继承的问题。而且还很好的混淆了司马昭主系的影响。
可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合并之后,差代了!这里插一句:尽管司马炎尊司马昭为太祖,但由于司马懿和司马昭只是司马炎爷爷和爸爸,按礼制:6代以上,才能入太庙祭祀。
所以,司马睿搞了合并政策之后,虽然解决了主次问题,但要把司马懿纳入太祖选择题,还需要传2代可以。那好吧,就传呗。反正理论依据找到了,太祖的位置还是等着给司马懿的。
到了晋穆帝这一代,离6代还差一代了。看着仲达就要完成生前未尽的事业了。可是,穆帝、哀帝、废帝连续三代,都是兄弟关系!而且废帝之后,又冒出一个简文帝来——废帝的祖父。眼睁睁又把司马懿的太祖旅程拉回来两步。
蚌埠住了,只能继续等吧,反正死掉的司马懿最不缺的就是时间。于是继续:简文帝之后是孝武帝、孝武帝之后又是安帝,终于,又到了6代差一代的节骨眼上。
结果:刘裕逐渐掌权,东晋灭。很可怜,事实上,两晋的6代选择题,一直没机会去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