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任何一个大一统王朝,在创始人死后比把权力交接给第二代的时候,都会出现动荡,如果第二代能稳住,这个王朝就能活三百年左右,如果第二代稳不住,这个王朝就会二世而亡。
秦始皇死后,胡亥和李斯、赵高合谋篡改了遗诏,赐死了长子扶苏和权臣蒙恬蒙毅兄弟俩,完成了对长子一派的清洗。胡亥登基后,权力逐渐集中于宦官赵高之手,老派的势力集团首领李斯被赵高诛灭,权力失衡,秦朝内部就已经有了动乱的迹象。再加上秦朝政策没有适时调整,激起了农民起义,原六国贵族趁农民起义再度兴起,秦朝就直接崩了。秦二世不具备平衡各方势力的能力,直接去见他老爹去了。
汉朝在刘邦死后也面临了危机,新帝孝惠帝年少,吕后临朝称制,外戚势力迅速崛起,吕后大封诸吕为王,这让功臣集团和刘姓诸王不满,吕氏崛起,挤占了功臣们和刘姓诸王的蛋糕。好在吕后是个强人,她执政期间,压服了各方势力,王朝稳定。吕后一死,功臣们就对吕氏集团下手,吕氏被清洗后,继承帝位的是代王刘恒,这是个有手段又有仁心的帝王,他让汉朝平稳着陆,这才避免了四分五裂。
西晋是建立在曹魏的基础之上,司马炎篡位后平定了孙吴,华夏重归一统,本来是个大好形势,但司马炎干了两件蠢事,一是立有智障嫌疑的司马衷为太子,并给他配了一个无德的贾南风为太子妃,一是大封司马氏为王,诸王掌握兵权和土地,是实权王爷。司马炎死后,贾南风乱政,外戚势力和宗室诸王矛盾重重,门阀士族骑墙观望,结果就酿成了八王之乱,随后五胡趁机入侵中原,西晋亡国。晋惠帝是个无能帝王,他无法平抑各方势力,只能任由西晋草草亡国。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几百年的乱世,隋文帝杨坚是个英明之主,但他在选太子方面眼光不咋地,他听从独孤皇后的枕边风,废嫡立庶,让杨广上位。杨广登基后,不注重化解矛盾,平衡势力,反而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修建大运河和东都洛阳,多次南游,沉重的负担激起了农民起义,关陇集团、山东豪强、南方士族纷纷割据一方,隋朝土崩瓦解。杨广能力是有的,但是用力的方向错了,他如果先把各方势力压服后再逐步推进各项大事业,也不至于二世而亡。
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在第二代也都遭遇了危机,唐朝有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宋朝是兄终弟及,叔侄相残;元明两朝都是皇太孙继位,改变了继承规则,明朝更是出现了靖难之役这种叔侄火并的事件;清朝刚入关,顺治算是第三代,由皇叔父多尔衮掌权,多尔衮恰恰是后金时期争夺汗位的失败者,多尔衮以下凌上,甚至让顺治管它叫爹。
但唐宋元明清都成功度过了二代危机,这都得益于二代强悍的个人能力。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顺利登基,他的登基有点众望所归的意思,他能将初唐各个势力集团团结在自己麾下,牢牢掌控政权。宋太宗赵光义也有超强实力,他的两个侄子完全不是他的对手,他能够继承赵匡胤的全部政治遗产,政权也很稳定。元成宗铁穆尔虽然是皇太孙继位,但他登基后立即实行轻徭薄赋,停止大兴土木,限制诸王势力,重用汉臣,能够平衡各方势力,政权也很稳固。明惠宗朱允炆继位后大力削藩,虽然玩脱了,但继承帝位的是他的叔叔朱棣,也算是个二代,叔侄相残,但毕竟肉烂在了锅里,明太宗朱棣又是个不世出的“太宗”,他的能力足以让洪武旧臣、建文旧臣统统闭嘴。清朝二代们,虽然也上演了夺嫡之争,但失败的多尔衮却成了第三代帝王福临名义上的爹,他没有儿子,也就没了篡位的野心,而且还恰到好处的摔死了,福临平稳的度过了政权不稳的阶段。
秦朝、西晋、隋朝没能度过“二代危机”,只能二世而亡,而汉唐宋元明清这些大一统王朝成功规避了“二代危机”陷阱,也成为历史上寿命较长的大一统王朝。
综上,创一代能够协调各方势力,达成权力平衡,创二代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肯定要玩完。
如何让前朝贵族、本朝新贵、皇室诸王、外戚势力、士族集团都从新朝中分一杯羹,并对利益分配感到满意,真是一个技术活,这个技术活非得雄才大略之主不可。
所以,二世而亡不是个例,而是历史的通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