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日本军国主义者用“支那”这个带有侮辱性的词汇称呼中国时,他们可能忘记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咱中国曾经给日本起过至少10个正式或非正式的称呼。
![]()
从《汉书》记载的“倭奴”到唐代的“日本”,从民间的“东瀛”到带有警示意味的“扶桑”,每个称呼都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录着两国关系的变迁。这些称呼至今仍让一些日本右翼分子感到不快。
最早的官方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书·地理志》:“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这里的“倭人”就是指古代日本人。
![]()
后来在《后汉书·东夷列传》中记载更详细:“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其实在当时,“倭”只是“矮”的意思,指日本人身材矮小,“奴”是当时对部落的称呼,并没有侮辱含义。
说到让日本真正感到难堪的称呼,非“倭寇”莫属。这个词汇记录了14至16世纪日本海盗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史。
![]()
倭寇最猖獗的时候,从辽东半岛到广东沿海,到处都有他们烧杀抢掠的踪迹。明朝军队不得不加强海防,著名将领戚继光就是抗倭英雄的代表。
这段历史至今仍是日本不愿多提的痛处。毕竟谁都不愿意被贴上“海盗后代”的标签,更何况是一个自诩为“文明国家”的民族。
在中国古代,“东夷”一词用来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日本也包括在内。这个称呼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
![]()
有趣的是,日本一方面不愿意被归为“夷”,另一方面又模仿中国的华夷秩序,把自己当作“中心”,将北海道的阿伊努人等少数民族称为“夷”。
这种矛盾心理很有趣:不愿意被叫作“夷”,自己却用同样的方式称呼别人。直到明治维新后,日本提出“脱亚入欧”,才开始强烈反对“东夷”这个称呼。
“扶桑”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有棵神树叫扶桑,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因为日本位于中国东方,所以用“扶桑”来指代日本。
![]()
唐代诗人王维、徐凝等都曾在诗中用“扶桑”指代日本。这个称呼本来很美,但在近代却有了微妙变化。
由于“扶桑”与“扶丧”谐音,一些中国人开始用这个谐音来表达对日本侵略行为的不满。语言就是这么奇妙,美好的词汇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含义。
很多人不知道,“日本”这个国名本身就是中国赐予的。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
![]()
公元7世纪,倭国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觉得“倭”这个名字不好听,请求武则天赐予新名。武则天根据“日出之处”的意思,将其改名为“日本”。
这个细节说明了很多问题:一是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二是日本自古就重视在中国面前的形象;三是中国在古代东亚文化圈中的主导地位。
“东瀛”是日本另一个常用称呼,“瀛”指海岛,顾名思义就是“东方的海岛”。这个称呼相对中性,没有太多负面含义。
![]()
但即使是这个雅号,也反映了日本在中国眼中的边缘地位——始终是东方海上的岛国,而非大陆中心。
现代日本虽然经济发达,但在地缘政治上仍难以摆脱岛国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体现在地理上,更体现在心理和文化上。
“岛夷”这个称呼直接点出了日本的地理特征:岛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陆文明往往被视为中心,岛国则处于边缘位置。
这个称呼让一些日本人感到不快,因为他们一直想要摆脱“岛国心态”,渴望成为大陆国家。近代日本的对外扩张,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是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先天条件,再怎么发展也改变不了岛国的本质。承认这一点,对日本来说并不容易。
“小日本”这个称呼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始流行。这里的“小”既指日本国土面积小,也暗讽其侵略行为卑鄙渺小。
![]()
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抗日歌曲《打倒小日本》,歌词中唱道:“小日本,心太狠,抢我东北杀我民。”这个称呼凝聚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蔑视。
时至今日,“小日本”仍然是中国人对日本的一种常用称呼,虽然不那么正式,但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
“霓虹国”是当代中国人对日本的谐音称呼,来自日语“日本”的发音。这个称呼相对轻松幽默,减少了历史包袱。
![]()
但即便如此,这个称呼仍然反映了中文在语言上的主导性:用中文的谐音来解读日语的发音,体现了中文语言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表明了中国人在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后,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日本。
“一衣带水”这个成语出自《南史·陈后主纪》,原文是“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现在常用来形容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的邻近关系。
![]()
这个称呼最意味深长。它既强调了两国地理上的亲近,也暗示了历史上复杂的情感纠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衣带既能联系,也能束缚。
如今中日关系依然时好时坏,但地理上的邻近是改变不了的。如何处理好这个“一衣带水”的邻居关系,考验着两国的政治智慧。
相比之下,“支那”这个称呼纯粹是日本军国主义时期产生的侮辱性词汇,没有任何历史文化底蕴。战后日本政府已经正式承诺不再使用这个称呼,但仍有少数右翼分子偶尔使用。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相互尊重是国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名称或许只是符号,但背后反映的态度和立场却直接影响着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作为重要邻邦,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