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上):伞弄蝶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凤蝶总科
弄蝶科
竖翅弄蝶亚科
竖翅弄蝶亚科(学名:Coeliadinae)是弄蝶科里的一个亚科,次级分类中有9个属,82种。广泛分布于分布在旧大陆的热带地区。
![]()
1.形态
成虫体部肥大而粗壮,停栖时翅膀竖立。下唇须第 2 节直立,第 3 节细长并向前伸。腹部比后翅后缘短。前翅 M2 脉的着生点在 M1 脉与 M3 脉中间或接近 M1 脉。后翅臀角处多向外延伸成瓣状。
2.寄主
双子叶植物:使君子科、金虎尾科、紫金牛科、五加科、肉豆蔻科、木犀科、桑科、蝶形花科、云实科、芸香科、杜鹃花科、紫茉莉科和防己科。
单子叶植物:姜科和百合科。
3.分布
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古北界和澳新界。在中国记录了5属24种。
4.尖尾弄蝶属
尖尾弄蝶属(学名:Allora)是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中的一个属。物种为澳新界独有种,分布于澳洲、大洋洲及华莱士线以东地区。
尖尾弄蝶(学名:Allora doleschalli),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属于弄蝶科。它们体型细长,翅膀色彩艳丽,翅膀边缘有许多小圆点。尖尾弄蝶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独特的尾巴形状,像一个细长的指针一样。这种昆虫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喜欢在花上吸食花蜜。
除了外形鲜艳美丽之外,尖尾弄蝶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雌性和雄性的外貌截然不同。雌性通常比雄性更大,身体呈棕色或灰色,并且没有那么鲜艳的颜色。而雄性则拥有更加明亮的颜色和绚丽的图案。
(1)生态习性
作为一种以花为食物来源、以花为栖息地、以花觅偶对象、以及将卵产在寄主植物上的昆虫,尖尾弄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尖尾弄蝶通常会在花朵上寻找花蜜和水分。它们的长舌头能够深入到花朵中提取甜味物质。同时,它们也是植物的传粉者,在吸食花蜜时将花粉带到另一朵植物上,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此外,尖尾弄蝶还有一些特别的生活习性。例如,它们会在树皮上晒太阳,或者飞到泥浆中吸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另外,在交配季节里,雄性尖尾弄蝶会竞相追逐雌性并展示自己美丽的翅膀颜色来吸引对方。
(2)保护与威胁
尖尾弄蝶常见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虽然它们数量众多,但是它们也面临着很多威胁和挑战。
首先,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尖尾弄蝶的栖息地。城市化和农业发展,导致森林被砍伐和土地被耕种,许多植物和花朵也消失了。这使得尖尾弄蝶难以生存。
其次,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尖尾弄蝶产生了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干旱程度加剧,都会影响到植物生长和开花时间,从而影响到尖尾弄蝶的食物来源。
总之,保护野生动物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并保持环境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尖翅弄蝶属
尖翅弄蝶属(学名:Badamia),是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中的一个属,包含了两个物种。广泛分布于东洋界、古北界和澳新界。
(1)形态
成虫中到大型。前翅狭长,褐色,顶角尖出,翅面有透明斑;中室很长,长大于前翅后缘。后翅2A脉尖出,略呈尾状,2A 脉与 Cu2 脉间凹入,臀角明显呈瓣状突出。触角短,不及前翅长的二分之一。腹部有横纹。雄蝶后足胫节有一束竖立毛簇,嵌在胸部的窝内。
(2)寄主
使君子科:榄仁树属、风车藤属。
木犀科:插柚紫属。
桑科:榕属。
金虎尾科:飞鸢果属、骤翅果属、三星果属。
蝶形花科:水黄皮属。
(3)尖翅弄蝶
尖翅弄蝶(学名:Badamia exclamationis),为弄蝶科尖翅弄蝶属下的一个种。
①形态特征
体型粗壮,头大,眼的前方有睫毛。弄蝶科成虫的触角端部呈尖钩状(端部尖出有钩),触角基部互相远离;雌雄成虫的前足均正常。飞翔迅速而带跳跃。弄蝶科和小灰蝶一样在蝴蝶中体型算是小的,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暗黑色或棕褐色,少数种类为黄色或白色。外观朴素并不华丽耀眼。
②生态习性
1.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
2.成虫有二对大而且布满鳞片的翅膀。
3.成虫大都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
4.触角呈棍棒状,特别的是末端膨胀之后又有一小段尖细收尾或者合并。
5.许多弄蝶偏好吸食鸟类的粪便。
6.多数翅膀朴素,停栖时有的翅膀摊平像玉带弄蝶,有的则是张开。
6.伞弄蝶属
伞弄蝶属(学名:Bibasis),是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中的一个属,包含了4个物种,分布于东洋界。成虫在白天活动。
![]()
(1)种系发生
以前更广义的伞弄蝶属被学者分拆成两个属级分类,另一个名为暮弄蝶属(Burara),两属的演化支为姊妹群,于2400万年前各自演化。
(2)形态
成虫中到大型。前翅中室短于前翅后缘,2A脉微二波状,R1脉起点在Cu1脉基部,后翅Rs脉起点靠近Cu2脉而远距Cu1脉,M2脉明显。雄性后足胫节有一撮毛,被有光泽的鳞片所遮盖。雄性前翅如有性标,由很细的毛组成。雄外生殖器的钩形突二叉状,基轭片呈V形。
(3)寄主
使君子科:风车藤属
金虎尾科:飞鸢果属
紫茉莉科:腺果藤属
(4)分布
物种分布于东南亚。
(5)大伞弄蝶
大伞弄蝶(学名:Bibasis miraculata)为鳞翅目伞弄蝶属生物,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也是蝶类中形态及生活习性最特殊的种类,体型粗壮,头大,眼的前方有睫毛,触角端部呈尖钩状;雌雄成虫的前足均正常。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连县及周边地区。
①形态特征
此蝶种在广东一年只发生一个世代。幼虫寄主未明,成虫访花。飞行迅速,路线不规则,活动于林缘开阔地。幼虫寄主未明,成虫访花。飞行迅速,路线不规则,活动于林缘开阔地。生活史是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有二对大而且布满鳞片的翅膀,具有可以收卷的虹吸式口器。触角呈棍棒状,特别的是末端膨胀之后又有一小段尖细收尾或者合并。多数翅膀朴素,停栖时有的翅膀摊平像玉带弄蝶,有的则是张开。
②分布
南岭、连县。
③保护
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名录》。
7.暮弄蝶属
暮弄蝶属(学名:Burara)是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中的一个属,包含了14个物种,在中国记录了10种。分布于东洋界和古北界。
![]()
(1)种系发生
暮弄蝶属曾视为伞弄蝶属(Bibasis)分类中一个种团级分类,今独立成为一属。两属的演化支为姊妹群,于2400万年前各自演化。
(2)形态
成虫中到大型。触角短于前翅长的二分之一。前翅中室短于后缘,M1脉近顶端稍弯曲。后翅Cu1脉起点非常靠近M3脉起点,M2脉明显,Rs脉起点靠近Cu2脉起点,远距Cu1脉起点,中室短于翅宽的二分之一。雄性后足胫节有毛撮。很多种雄性有第二性征。后翅外缘毛通常橘红色或黄色。雄外生殖器的阳茎长。
(3)习性
成虫于黄昏和拂晓活动,飞行时间不到1小时,飞行迅速,飞行变向时会发出低沉的喀嚓声。腐肉对雄蝶有引诱作用。
(4)寄主
幼虫时期的寄主植物包括:
使君子科:风车藤属
金虎尾科:飞鸢果属
紫金牛科:酸藤子属
五加科:鹅掌柴属、刺通草属、刺楸属
肉豆盖科:风吹楠属
姜科:姜属
(5)绿暮弄蝶
绿暮弄蝶(学名:Burara striata)是属于弄蝶科竖翅弄蝶亚科的一种蝴蝶,是暮弄蝶属的一种。分布于中国西部至越南一带。模式产地为中国。其种加词“striata”意为“有条纹的”。
①形态
前后翅正面深褐色,前翅基部后面 3 条脉纹附近及后翅的大部分有棕红色毛;后翅缘毛红黄色。两翅反面除前翅后缘淡褐色外,均为金绿色,脉纹和脉间折褶黑色。雌蝶个体比雄蝶较大。
②分布
中国(河南、浙江、江苏、江西、四川、云南)、越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