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别六年挎篮手!这场“神经移位术”让他第一次自己端起了水杯
当六年康复遇上“天花板”
六年前,一场脑出血让张先生的右侧身体被“封印”了。尤其是右手——肌张力居高不下,手指蜷成紧紧的拳头,连最简单的抓握都成了奢望。
六年里,他试遍了所有常规康复手段。腿渐渐有了起色,可那只右手,却像被按下了暂停键,始终纹丝不动。
医学上,这叫做“平台期”:中枢神经损伤超过一年后,恢复曲线往往会变成一条平线。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心,也一起沉进了谷底。
![]()
一道全新的门
就在这时悄悄打开
在西安工会医院,神经外科王占尧主任团队带来了一个听起来像“科幻”的方案:
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
简单说,就是把健康一侧的神经“借”给瘫痪侧,让瘫痪的手重新接到大脑发出的信号。
“用周围神经手术,解决中枢神经难题”——这扇门,很多患者连听都没听过。
![]()
术后三个月
肩膀突然“醒”了
手术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康复。
一天天、一遍遍,张先生和家人都咬着牙坚持。
直到术后第三个月,第一个惊喜悄然发生:
原来僵硬、疼痛、连动一下都困难的右肩,突然松弛了下来。
能抬了,能转了,能不靠别人自己穿衣服了——六年以来第一次,他的肩膀“醒”了过来。
![]()
术后六个月
肘关节终于“解锁”
更大的突破还在后面。
术后半年,他的肘关节开始“听话”了。
原来像挎篮一样僵硬地曲屈的手臂,现在能伸、能弯,能做很多以往根本不敢想的动作。
他拿起水杯,拿起纸巾,甚至尝试着自己吃饭。
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六年来的第一次。
这不是“科幻”
是医学
2023年一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的荟萃研究证实:
接受健侧颈七神经移位术的患者,在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关节活动范围、肌肉痉挛状态(Ashworth评分)等方面的进步,远远超过只做常规康复的患者。
![]()
未来还在路上
但希望已经亮了
张先生的手还没有完全恢复“正常”,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一道希望的光已经照进来——
他能自己活动肩膀,能弯曲肘部,能感受到手指间传来的温度。
生活不是一下子变好的,而是一点点松绑的。
而这根“神经移位”的钥匙,正为成千上万陷入“平台期”的偏瘫患者,打开一扇新的门。
我们相信:医学的突破,
从来不只是技术的突破,
更是生命的突破。
![]()
稿件来源 | 神经外科 白惠敏
内容编辑 | 外宣办 安明艳
稿件审核 | 神经外科 王占尧
发布审核 | 外宣办 谭晓青
《西安工会医院·西安康复医院宣传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