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成长的旅程里,总有一些声音似潺潺溪流,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他们,就是我们的教师。在这个金风与硕果共舞的美好时节,第41个教师节正带着满满的温情与敬意悄然走来。为此,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推出“教师说”专题报道,诚邀老师们打开心扉,分享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教育故事,让温暖与感动在字里行间流淌。
![]()
做一座桥,守一个家
张店区第八中学 陶真真
作为一名常年扎根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也是陪伴学生成长的班主任,我始终坚信:教育的真谛,藏在每一节精心打磨的课堂里,藏在每一次不放弃的守护中,更藏在不缺席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里。我愿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的“桥”,更愿守护一个温暖如“家”的班级。
做一座“桥”,让语文通向生活
我的教学初心是“教育即生活”,将这份理念融入语文课堂,便成了我始终追求的“语文即生活”——我坚信,语文不该是课本里冰冷的文字,而该是学生能触摸、能感受、能融入生活的“活知识”。
2019年,我以这一理念打磨的《说不尽的桥》一课获评部级优课,这不仅是对我教学的认可,更是“语文即生活”理念从想法到实践的生动落地。备课时,我决意不让“桥”只停留在课本的插图与注释里。我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观察真实的桥,聆听桥的故事,收集“心桥”“友谊之桥”的诗句,并用文字“搭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桥”。
作业分享时,惊喜纷至沓来:有学生拍了小区里连接邻里的景观桥,有人说“和朋友吵架后写的道歉纸条,就是我们之间的‘友谊之桥’”……这些真实的分享,让“桥”的内涵无限延伸,也让语文课真正有了温度与深度。我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非依靠“题海战术”,而是因为当语文贴近心灵,热爱与成绩便会水到渠成。我愿永远做这座引领学生通往生活的“桥”。
守一个“家”,用凝聚滋养成长
“我们班是个大家庭!”这是学生们常挂嘴边的话,也是我身为班主任最大的骄傲。我始终致力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感受到被接纳、被重视。
男生小梁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成绩大跌。得知他曾在书法比赛中获奖,我便邀请他为班级“中考励志墙”题写名言。当我在全班面前由衷赞叹他“字如其人,有朝气”,并将作品贴在显眼处时,我看到了他嘴角久违的笑意。渐渐地,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甚至在语文课上分享读书心得。毕业时,他写道:“老师,是这个‘大家庭’让我重新笑了起来。”
这份“家”的凝聚力,体现在方方面面:运动会上我们齐声呐喊,无论胜负;考前我们成立“互助小组”,共享笔记,彼此打气;班级布置人人参与,各展所长。因为我深知,唯有让学生“当家作主”,这个集体才会有温度、有力量。多年来,班级教学成绩优异,重点高中录取人数稳居年级前列,这非我一人之功,而是我们这个“家”齐心协力的硕果。
择一份“守”,以“不缺席”诠释责任
2021年,我迎来了孕育新生命的特殊阶段。整个孕期我始终担任班主任,每天挺着肚子备课、上课、找学生谈心,处理班级繁杂的事务,直到当年放寒假才离开班主任岗位,那时距离我生产还有15天。产后5个月,我又带着吸奶器重返班主任岗位。并非不累,只因
我深知,毕业班的孩子们正处在冲刺关键期,他们习惯了我的陪伴,也需要一份稳定的守护。
记得一次哺乳后赶回教室,黑板上赫然写着:“老师,别太累,我们会听话。”瞬间,所有疲惫化为暖流。孩子们的懂事,让我更加坚定:教师的责任,从来不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缺席”。
有人问:“这一切,值得吗?”我笑而不语,心中自有答案:见证孩子们从懵懂孩童成长为有担当的少年,被他们视为“学校里的妈妈”,这份彼此的牵挂与陪伴,正是我作为教师和母亲的双重幸福。这份坚守,让我与学生、家长心意相连,也让我真切体会到,教育的坚守,就是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选择“在场”。
从教十余载,毕业班的铃声响了又响。作为语文教师,我愿继续做“课本与生活”的桥梁;作为班主任,我愿继续做“家庭”的守护者。作为教育路上的追光者,我愿带着这份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继续书写与学生的温暖故事,静待每一朵花绽放出最美的模样。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敏 徐鹏 曲心健 周文慧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