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燕麦的时节(铅笔、彩铅、水彩)
文、图 | 罗雪村
邻居旅行北欧归来,讲那里的孩子如何快乐、食品如何安全、社会如何文明、人们如何无忧无虑……讲那里到处是森林、湖泊、田野、牧场,那里的城市乡村整洁干净……
心动,报团,办签证。
8月14日,背上装有速写本的双肩包——出发。
又见东山魁夷
初来北欧,似曾相识的如画风景,不由记起1978年与他的初见。
那年,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日本东山魁夷绘画展览》上见到他,确切说是见到他的北欧风景画:那么纯净、安宁、简约,那么神秘、深邃、空灵……
至今难以描述第一次见到他的画时喜爱的感受。新华书店卖他展览的印刷品,跑去买了《冬华》《白夜光》《挪威之春》《哥本哈根的街道》,挂在墙上,放在玻璃板下。
兴许就那时,心里也“揣上指北的磁针”。
距他1963年北欧写生60年后,也来到这世界最北的地方。
在芬兰、在瑞典、在挪威、在丹麦,都能看到东山魁夷画过的风景——波罗的海海面上,落日在群岛间映出一道道荧光,将一层层岛屿森林推向天边,想起《白夜光》;在奥斯陆往卑尔根途中,一条大路在沃野中起伏延伸到冷杉峰峦的尽头,想起《夏天的路》;在维纳恩湖,平静的湖面倒映着白桦、山毛榉、针叶树挺直的身影,想起《静静的拂晓》;在欧登赛,街边老屋粗糙的白墙与各式几何状的房脊,想起《耶鲁西罗亚的街道》……
“在不能不悟到生命之火不久即逝的时候,大自然的风景以其生命光辉映照在我的心里。”是北欧极寒中的温暖,至暗中的光明,让他在苛酷条件下看到了大自然的坚韧,使经历战争后的他感悟到自然与生命的主题,如他《挪威之春》画里,那象征酷寒的积雪在他笔下已在等待春天!
下月,北欧又要下雪了。
但此时的北欧人还沉浸在夏季,在林间湖边享受渐渐远去的阳光。
人生如夏,而东山魁夷画中的北欧森林、湖泊、峰峦……则永永远远,生生不息……
挪威海上,如见白夜(彩铅、水彩)
沃野(铅笔速写)
维纳恩湖(铅笔速写)诺贝尔余生在这片湖边度过
嘘……
赫尔辛基的岩石教堂是旅行团的打卡地。
它的特别之处——在一处岩石孤丘上,向下凿出一个巨大的圆坑,上面覆盖穹顶,没有钟楼尖塔十字架,里面也不设祭坛壁画圣像,满眼是未经加工的花岗岩石……它保留了岩丘的原始地貌,又与周边环境相和谐。
它如此这般源自芬兰路德教派推崇信仰本身,它要体现的不是神的伟大,而是人性的柔和与谦卑,故装饰简洁、朴素,仪式简化。
真是一座不像教堂的教堂。
进入岩石教堂,看见一些外国游客坐在一排排长椅上,或静静地欣赏,或俯首低声耳语;而中国游客走来走去或拍景或自拍,间有高声交谈、说笑……
这时,教堂扩音器里传出一声低沉的“嘘……”
导游讲,北欧人喜欢安静,两个人说话,声音低到第三人听不到。
而我们已经习惯喧嚣。
哲人说:旅行是探究自然与人生的真谛,需要沉静,而沉静会让一个人更接近内心和自然的本质。
是啊,坐下来静静欣赏,或对它发发呆该是最好的理解和尊重。
岩石教堂(铅笔速写)
教堂墓园
入住挪威西南小镇沃斯,酒店旁有座小教堂,周围是小镇人家,还有店铺酒吧。
早起绕小教堂走了一圈,见教堂外草地上散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墓碑,有的墓碑下面放着鲜花。墓碑不远处,还摆着几排粗大的木质桌凳,中午或晚上,这里大概会坐满饮酒餐聚的小镇居民。
一路还看到一些有墓园的教堂。
为什么教堂会有墓园?
也许是出于宗教信仰——逝者灵魂归属上帝,教堂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认知——死亡是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所以并不可怕。因此他们将死亡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让孩子早早知道生命的有限,知道世界没有永恒不变。
有一本叫《一片叶子落下来》的书告诉孩子:一片叶子从春天发芽,到夏天葱绿,再到秋天橙红,最后到冬天枯萎,离开枝干,归于大地……生命过程就这么简单、自然、平静、美丽。
在教堂墓园里徜徉,感觉生者、逝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没有伤感,甚至还想象新人来这儿举办婚礼的场景……
高莽先生生前曾寻访过俄罗斯的许多墓园,有感其“是集历史、人物、文学、雕塑、建筑于一体的特殊文化”,还写了一本关于墓园文化的书《灵魂的归宿》。
不知将来,我们的灵魂可有归处?
沃斯小镇教堂(铅笔速写)
城记
游北欧城市,每个景点都约定时间,故行色匆匆,走马观花。
印象深的是那里的城市重历史、讲公平、守规则。
北欧的老城,中外游客爱去。
在斯德哥尔摩老城、塔林老城,一段城墙、一座城堡、一座教堂,还有各式民居,店铺,甚至小方石砖路,一说就是几百年前的,且保存完好,还有人居和烟火气。
它们如何做到的? 没有深入了解。
感觉北欧老城的城墙、古堡、街道、老屋等形态基本没变,尽管有些也会因年久、战争、自然灾害和城市发展而受损而消失,但他们不会像我们那样将已经消失的如北京的永定门再仿造一个新的,消失了就消失了。而对活着的遗迹,看得出他们在保持旧貌前提下,进行了不留痕迹的适度的现代化功能改造,做到历史保护与现代生活兼顾,叫做“慎重的再生”。
游览卑尔根布吕根旧码头,那些好看的彩色老房子都有几百年了,还有多排平行的仓房和通道也是原来的格局,据说他们对木制老屋都镶加了“保护板”,游客不留心一般看不出痕迹,仅此可见其用心与精心。因此我们今天还能得以回望14世纪建立的汉萨同盟这一重要海外商埠的历史风貌。
在北欧老城游历,自然会去联想、比较我们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现状,总觉得哪里味道不对,也不由对“一座没有老建筑的城市就没了历史,更没了灵魂”这句话有了切肤之感。
塔林老城之门(钢笔、水彩速写)
塔林老城(铅笔、彩铅、水彩速写)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内有条长廊,也叫“王子画廊”,是会见宾客、举办宴会的地方。
导游让大家注意看,长廊一侧窗外是梅拉伦湖上的自然风景,另一侧则是与窗外风景对应的彩色风景壁画。“壁画出自当年的王子,即现任国王叔叔之手。他画这幅壁画,是为背对窗外风景的宾客也能看到同样的风景——体现公平。”
有人讲过瑞典人对公平的执着:上世纪30年代,瑞典执政者就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平等社会——没有人拥有特权,没有人被亏待……听着有点儿乌托邦,但他们就是这样做的。
斯德哥尔摩老城(铅笔、彩铅,水彩速写)
在赫尔辛基,有一场景很意外。
南码头海边集市广场,很多支着鲜艳棚子的摊位售卖各种海鲜、果蔬、小吃、手工艺品和纪念品,人很多,很有市井气。
这时,导游指着对面一座三层建筑告诉大家——那是芬兰总统府!
近前一看,没见荷枪士兵,倒有木长椅,还有人坐在那儿晒太阳……
团友们吃惊不小,有人不免感慨几句。
赫尔辛基芬兰总统府前的集市广场 雪村 摄
北欧人为健康,也为环保,骑自行车出行很普遍,城乡都有专门的自行车道。
导游再三提醒团友步行时不能走自行车道,还说起之前有位中国游客,就在自行车道被撞骨折(还好,在高福利国家,住院手术费全免,但请翻译的钱要自掏腰包)。但因为在国内随便惯了,不时有人走到自行车道上,引得骑行者不停摇铃。导游说人家摇铃不是提醒你,而是表达愤怒:自行车道行人不能走,这是规则!而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奥斯陆阿克斯胡斯城堡(铅笔速写)
它建于14世纪。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挪威,阿克斯胡斯城堡被德军用作军事总部和监狱,一些抵抗组织成员在此被关押、处决。战后,这里成为挪威人反思战争的重要历史遗迹。
城堡入口旁有尊雕塑,名《荣耀与拐杖》:一位历经战争的女人归来,虽然胜利,但被摧残后的她仍背负沉重,她的面容柔美又模糊……作者说:这个女人可以是每个人的写照。
听演讲的奥斯陆人(铅笔速写)
在奥斯陆皇宫前,有人举着牌子在演讲,演讲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周围一些人或坐在地上或站着倾听。他们讲什么呢?原来是反对泄露病人信息。另一边,一队人举着横幅游行过来,他们反对开采石油,呼吁为后代保护资源……挪威上世纪70年代发现石油和天然气后发达起来,但很快他们停止大量开采,现在挪威的油价比邻国都贵。
奥斯陆市政厅(铅笔速写)每年诺贝尔和平奖在此颁奖
(未完,明日待续)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750篇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