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有个怪现象,你留意过吗?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跟孩子的成绩,往往拧着来。有时候盯得越紧,孩子成绩反倒越往下滑。
听着挺不合逻辑,可仔细琢磨琢磨,跟减肥那事儿挺像——天天在孩子耳边念叨“再瘦点”,结果呢?
孩子不是偷偷躲起来暴饮暴食,就是对着体重秤唉声叹气,到后来走两步路都觉得浑身的卡路里在跟自己算账。
学习也是这个理,那份爱太沉了,最后孩子被这份爱压得趴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
好些家长都有那股“包办劲儿”,总怕孩子落在别人后头。
报补习班跟买股票似的,市场上稍有风吹草动,立马掏钱加码。孩子白天在学校上完课,晚上还得马不停蹄赶去各种培优班,一天下来跟工地三班倒似的,连轴转。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些班十有八九是“家长觉得有用”,孩子呢,不过是咬着牙硬扛。
其实真该补课的情况就两种:
要么是孩子自己发现哪块知识没吃透,主动想补;要么是学得顺顺当当,想再往前多走一步拓展拓展。
这时候补课,就像给路上填坑,或者把窄马路拓宽点,效率肯定高。可多数时候,家长报班更像是往孩子书包里硬塞几块砖,还一脸“我都是为你好”的表情。
结果怎么样?成绩没见涨多少,孩子对学习的那点兴趣,先给磨没了。
补课这事儿,本来该是加油站,给孩子加加油续续航,不是让孩子去加班厂拼命的。
因为好多孩子,对学习早就觉得累了,心里那根弦绷得紧紧的,这时候再硬加一勺“料”,哪是提神啊,直接就把孩子给“加”得没了劲儿。
还有些家长,心里总装着个“别人家的孩子”,那孩子跟挂在天边似的,永远亮闪闪的。
你家孩子考了95分,刚想松口气,他们立马能掏出个考98分的例子,撇着嘴说:“你看人家,怎么就能多拿三分?”
问题是,学习又不是玩斗地主,别人家孩子手里的好牌,你家孩子根本拿不到啊。
我承认,天赋这东西确实存在,有的孩子天生就爱琢磨、爱动脑子,学东西跟玩似的就学会了。但大多数孩子,得慢慢教慢慢养,就像小树苗,得一点一点浇水施肥才能长高。
要是总拿别人的高光时刻当标杆,那不就等于逼着孩子去跳比自己身高还高的横杆吗?
跳不过去还要被骂“不努力”,换谁谁受得了啊?
所以真正有用的教育,是先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然后陪着他一点点往上走。
优秀又不是平地起高楼,一夜之间就能盖起来的,都是每天多走一小步,慢慢攒出来的。得学会给孩子留点喘口气的空间,哪怕就是考完试,随口说一句“这次进步挺明显的,辛苦了”,也比啥都不说强。
有些家长的口头禅是“别骄傲”。
孩子好不容易考好一回,攥着成绩单一路小跑回家,脸上的笑都藏不住,结果等来的是一句“这有什么可高兴的?下次看看能不能超过隔壁小王”。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孩子本来盼着点掌声,结果兜头浇下来一盆冷水。
更糟的是,考砸了是劈头盖脸的责备,考好了吧,还是要求更高。
学习在这种家里,完全变成一场永远到不了头的马拉松。你想想,哪只兔子愿意一直跑,旁边还有人不停喊“不够快”?
缺了正向反馈,学习就成了熬刑。
孩子对学习没兴趣,不是因为懒,是在家里压根得不到一丁点儿鼓励。其实父母随口一句“不错,挺好”,比训一个小时管用多了,真的。
说到底,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的投资,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苦行。
关注孩子没错,但关注太过度、发力太猛,就像股市里天天买卖,最后赚的那点钱全交手续费了,白折腾。
父母真该换换角色,从操盘手变成合伙人。与其啥都包办,不如让孩子自己做些决定;与其把期待抬那么高,不如多看看他那点真实的进步;与其没完没了责备,不如偶尔拍拍他肩膀说句“辛苦了”。
学习这条路,本来就不好走。
多给点信任,少点裹挟,孩子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稳当点,也能走得更远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