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双减”后的傍晚与周末,培训机构外的守候身影仍是中国育儿的真实切片。这份奔波藏着升学竞争、资源落差下的集体焦虑,也映照着父母的深情期许。但育儿非抢跑,过度报班易耗损孩子本真,守候时光更可化作陪伴契机。愿家长卸下焦虑,政策托底、社会多元护航下,让成长回归从容,让陪伴成为最好的教育滋养。
![]()
守候的微光,照亮成长的从容路
张庆明
一、多维场景:定格“守候式育儿”的日常
傍晚七点的北京少年宫走廊,刚结束通勤的家长们拎着晚餐袋,靠在贴满卡通贴纸的墙面上刷手机;周末的成都某社区培训机构外,爷爷奶奶搬来小马扎,凑在一起聊孙辈的课程进度;三四线城市的书画班门口,年轻妈妈抱着刚买的练习册,时不时踮脚望向教室门缝——这些散落在不同城市角落的画面,拼凑出“双减”后中国育儿的典型图景:学科补课的扎堆少了,素质类、技能类班型的守候,仍成了许多家庭傍晚与假期的“固定日程”。
![]()
培训机构的等候区,像当代家长的“第二候车厅”:有人盯着孩子的课程群看老师发的练习视频,有人在家长群里打听“哪家考级机构更权威”,更多人则靠短视频打发动辄一两个小时的等待。这份带着疲惫的执着,是中国家长对孩子成长最朴素的投入,也藏着教育竞争语境下,一代人的集体选择。
![]()
二、深析:教育链条下,“守候”背后的集体焦虑
家长们的“报班执念”,从不是凭空而生的“鸡娃狂热”,而是中国教育现实的连锁反应。
![]()
升学链条的压力传导:从幼儿园起,“小升初”的综合素质档案里,“艺术特长”“实践经历”成了重要加分项;2025年多地中考已将美育纳入计分(比如江苏美育计分10分,广东试点20分),“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从“兴趣”变成了“刚需”;高考“强基计划”对学科特长与创新实践的双重要求,更让家长早早开始“能力储备”。一位上海家长的话很直白:“不是想逼孩子,是怕他连‘公平竞争’的入场券都拿不到。”
![]()
资源落差的现实焦虑:一线城市的孩子能接触到央美老师的绘画课、交响乐团的启蒙班,而县域城市的优质兴趣班屈指可数——这种资源不平衡,让城市家长陷入“不补就落后”的恐慌,也让农村家长即便条件有限,也要省吃俭用送孩子学个乐器:“至少别让他长大后觉得‘没机会试过’。”
![]()
社会认知的隐性裹挟:当“别人家的孩子”拿着考级证书晒在朋友圈,当亲戚聚会的话题绕不开“孩子报了什么班”,“不报班”仿佛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这种群体压力,让许多原本想“佛系育儿”的家长,也悄悄给孩子报了班。
![]()
三、反思:“抢跑式报班”,正在消耗成长的本真
但“报班越多=成长越好”的等式,早已被现实打破。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调研显示:68%的幼儿园阶段孩子,每周课外班时长超过8小时,其中32%的孩子出现“抵触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位杭州妈妈晒出7岁女儿的日程表:周一钢琴、周二书法、周三英语、周四舞蹈、周末绘画+体能,孩子睡前常说“妈妈,我觉得好累”——过度的技能灌输,不仅透支了孩子的精力,更磨掉了天性里的好奇心:不少孩子学了两年钢琴,却连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都不愿弹;练了一年绘画,看到画笔就下意识皱眉头。
![]()
教育学者钱志亮曾指出:“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孩子的核心任务是‘玩’——在玩耍中建立规则意识、在探索中培养创造力、在互动中学会情绪管理。”当玩耍时间被班型挤占,成长的“根基”反而会变得单薄。
![]()
四、转场:守候的时光,本可以是成长的“温柔缓冲带”
那些耗在培训机构外的时间,从不是“无用的等待”,而是可以转化为“滋养成长”的契机。
从“刷手机”到“轻交流”:成都某舞蹈班的家长们,自发在等候区组织了“十分钟育儿茶话会”——分享孩子学舞的小进步,吐槽报班的踩坑经历,原本陌生的家长成了“育儿搭子”,焦虑也在交流中被稀释;
![]()
从“被动等待”到“身教示范”:上海一位爸爸每次陪孩子上书法课,都会带一本字帖在等候区练习,孩子看到爸爸认真写字的样子,反而主动要求“回家一起写”;
从“功利追问”到“情感联结”:当孩子下课跑出教室,把“今天学得怎么样”换成“刚才上课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把“这次考级能过吗”换成“你觉得今天的画哪里画得最开心”——这份不带功利的关注,远比技能提升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
![]()
五、展望:从“焦虑守候”到“从容同行”,教育生态的新转向
如今,中国的教育土壤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政策的“托底”作用更明显:“双减”后的课后服务,不少学校开设了免费的书法、合唱、科创社团,北京某小学的“自然探索社”,让孩子在放学后观察校园植物,受欢迎程度远超校外付费班;
社会对“优秀”的定义更多元:去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来自陕西农村的孩子靠“改良家乡苹果储存箱”获奖,不是靠技能考级,而是靠对生活的观察与实践;
![]()
家长的理性正在回归:越来越多家庭开始践行“1+N”原则——保留1项孩子真正热爱的兴趣班,剩下的时间留给自由玩耍、亲子徒步、家庭阅读,“让孩子先成为‘快乐的人’,再成为‘优秀的人’”。
![]()
结语:守候的微光,是成长最好的暖阳
傍晚的培训机构外,那些带着疲惫却始终等候的身影,从不是“内卷的注脚”,而是父母之爱的具象化。当我们放下“抢跑”的执念,把等候的时光从“焦虑消耗”变成“温柔陪伴”;当教育生态从“功利竞争”转向“多元成长”——这些微小的改变,终将聚成一束光:照亮孩子从容成长的路,也让家长在守候中,与孩子一同找回成长的本真。
![]()
毕竟,最好的“起跑线”,从不是塞满班型的日程表,而是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模样;最好的教育,也从不是“逼孩子跑快”,而是家长与孩子并肩,慢慢走、好好看,把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温暖。
![]()
育儿守学有感
暮色围楼候学归,屏前轻览解余微。
升学弦绷催步履,培班课密占余晖。
莫因内卷磨童趣,当借清时润寸晖。
静待花开方是道,陪行路上暖风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