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学校取消教辅以后,家长们闹翻天了,言语里都是学校不教可怎么办的焦虑情绪。
当前的教育焦虑,似乎已经渗透进大多数家庭的日常。
幼儿园要不要提前学习小学知识?小学就要考KET、PET,学初中高中英语了?初中择校要不要“鸡血”?高考更是全家的命运战场。
很多父母一边喊着“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一边却不自觉地把焦虑的情绪与标准传递给孩子。
这种焦虑,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植在一种文化心理——“后果主义”之中。
学心理学这几年来,无论是身边人,还是个案咨询,在孩子教育这一侧问题里,常表达的:“不补怎么办吗?其他孩子成绩都那么好,我们不补课的话,落下太多了呀?”
不说别人,我在这样的气氛下,也一样无法保持理性思考。所以,我的文章大多来自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和问题。
写文章也是在觉察和提醒自己,也希望分享更多人一起慢下来。
一、“后果主义”的代际循环
“后果主义”可以理解为:做一件事,不是关注过程和体验,而是立刻联想到可能的后果。
比如:
考试没考好 → “你以后怎么办?”
没考上重点 → “一辈子可能就毁了。”
学个画画跳舞 → “能不能考级?以后对升学有没有帮助?”
父母很少单纯地看孩子当下的兴趣、感受,而是习惯性地把今天的行为和未来的结果直接挂钩。这是一种心理习惯,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上一代父母在资源稀缺、机会有限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生命经验告诉他们:只有稳住“后果”,人生才不会出大问题。
于是,我们把这种逻辑内化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但是,这样的后果主义逻辑,在当下社会却产生了新的副作用。因为社会变动加剧,不确定性更大,“后果”不再可预测,于是父母的担忧就转化为无边的焦虑。
可以试着回想过去的20年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社会状态。在试想以下未来20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二、焦虑是如何传递给孩子的?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并不直接说“我焦虑”,而是通过日常对话、行为习惯,把焦虑悄悄地刻进孩子的心里。可能,我们都毫无觉察。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里无形中都带着焦虑情绪。
语言的暗示
父母可能经常说:“你不努力,怎么跟别人竞争?”、“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进步,你再不抓紧就落下了。”
这些话其实不是单纯的督促,而是焦虑的投射。孩子在父母的暗示中,感受到的不是动力,而是担心、害怕、甚至无力感。
控制感的缺失
父母在“后果主义”的逻辑下,总想替孩子规划一条“安全的路”。于是孩子的兴趣被取舍、时间被安排、生活被设计。孩子表面上可能很“听话”,但内心却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这种长期的无力感,会让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这也是心理学常提到的缺乏主体性。
亲子关系中的张力
焦虑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在孩子身上看到“不足”,而不是“成长”。孩子考了95分,父母会说“还有5分去哪了?”;孩子拿了二等奖,父母会说“怎么不是第一?”
当孩子长期被这样对待时,他们对父母的情感体验就会被割裂:既渴望被肯定,又常常失望和愤怒。邻居家孩子,四科成绩总分一直维持在380以上,可孩子却很害怕成绩公布。我向孩子妈妈提起的时候,她却说:“是呀,因为他没考好。”
心理咨询师的妈妈看到的是孩子内在的担忧和压力。而焦虑的妈妈,只想要孩子考得更好。
三、“后果主义”的隐形危害
从心理学角度看,后果主义会让孩子始终处于“条件式自我价值”的状态:
我只有考好了,才值得被爱;
我只有表现好,才值得拥有快乐;
我只有符合期待,才是“有价值的人”。
这种条件式的自我认知,会在孩子心里埋下长期的焦虑种子。
长大后,他们可能成为两个极端:
一类人,永远在追求成就,不敢停下来休息;
另一类人,干脆放弃努力,因为他们从未感受到被无条件接纳的安全感。
辍学抑郁的孩子,大部分是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个数据是非常奇怪的。在竞争的洪流里,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如果哪一天排名落后,将会面临家庭的责怪和个人内心的内疚折磨。产生抑郁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从心理咨询师角度来看,取消排名,不再分班,对孩子是一件好事。
四、如何打破焦虑的代际传递?
父母要学会与自己的焦虑相处
父母首先要意识到,焦虑并不是孩子造成的,而是源自自己的成长经验和文化烙印。
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没考好而过度生气时,可以停下来问自己:这份焦虑究竟是为了孩子的未来,还是源自我对“不确定”的不安?重新理解“结果”与“过程”
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结果”,而是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独立的思维、稳定的自尊。
父母可以尝试在日常生活里,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只盯着结果。比如:“我看到你这次认真准备了考试,这种坚持让我很欣赏。”允许孩子拥有选择权
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安全的范围内,自己选择、自己承担结果。
比如,孩子要参加画画比赛,就让他自己决定是否报名;孩子选择社团活动,父母更多作为支持者,而不是操控者。
当孩子拥有选择的经验时,他们才能逐渐建立起真正的自我感。家庭沟通中的“情绪接纳”
父母不需要事事给建议、出方案。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倾听和接纳的父母。
当孩子说“我好害怕考不好”时,父母不必立刻反驳或安慰,而可以先说:“我理解你现在的紧张,换成我也会有这种感觉。”多在意孩子的内心感受,放轻成绩的重要性。人一生太长了。
这种接纳和理解,比千言万语的指导更能让孩子感到安全。父母也要学会“自我疗愈”
如果父母本身也背负了童年未被肯定的伤痕,可以尝试通过阅读心理学书籍、参加心理咨询、加入支持团体小组等方式,去修复自己。
父母只有先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真正接纳孩子。
写道最后:
“后果主义”带给了我们一代人勤奋、坚韧的品质,但同时也留下了沉重的焦虑感。
今天,当我们成为父母,如果仍然不加反思地把这种逻辑复制给孩子,就会让焦虑一代代传递下去。
教育的本质,或许就是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我是被爱的”,并在这种爱里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当父母学会与焦虑和解,把更多的信任交给孩子,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后果主义”的循环,让孩子活在更自由、更安心的未来里。
我也是那个在“后果主义”成长的母亲,过去也无形中将焦虑带到家庭关系中,让孩子和先生都感受到压力。
但在我学习心理学这几年里,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也希望将自己的觉知和缓解焦虑的方法分享给给更多人。真的希望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加我工作微信,可以入群共建
关于作者: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联网大厂HR工作和管理经验,现已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擅长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亲子关系咨询。
怀揣着“人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的愿景,分享我的所学所闻,以及心理学知识和咨询中的故事。
期待与您在每一次推送中相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