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3天教你摆脱原生家庭影响”“5招教你解决亲密关系中的困惑”“这10句话让孩子远离抑郁”……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各类心理类直播层出不穷,它们多以“速成”“专业”“疗愈”为标签,吸引观众观看互动,并引导其购买相关课程。有年轻人表示确实有帮助,也有人觉得是“噱头”“不专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类直播间的走红,契合了年轻人的“精神刚需”。或许是学业、工作导致的焦虑,或许是“无效社交”“强行营业”带来的内耗……今天很多年轻人,面临着过载的压力,进行着精神超负荷运作。心理类直播间,恰好成了“心灵驿站”:主播温和的话语抚平紧绷的神经,相似的案例消解无人共情的孤独,简单实用的情绪调节技巧成为“应急良方”。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心理类直播间就像一场便捷的心灵spa,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获得片刻的放松与慰藉。
相比于线下心理咨询,心理类直播间有着独特优势。很多人表示,线下心理咨询费用和时间成本相对更高,因此常常“望而却步”,直播间更加灵活方便,即使下班后躺在床上也能“随时聊”。从社交角度看,线上互动的匿名环境能构建起“陌生人树洞”的安全感;直播附带的学员社群更是可以通过互助交流形成情感支持网络,进一步提供“精神锚点”。
只不过,心理直播的“疗愈外衣”下暗藏多重风险。很多心理主播,并不具备心理咨询专业资质,也没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在提供所谓的“咨询服务”时乱象频出,有的搞不清基本伦理,有的套用模糊理论“盲人摸象”,有的将“身心灵”包装成心理学,还有的面对需要系统干预和深层调整的问题,号称“3天摆脱”“5招解决”。这些随意的诊断与建议,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可能误导公众的价值判断与自我认知,或将正常情绪波动病理化,埋下新的心理隐患。
此外,心理咨询本应建立在私密安全的专业关系之上,而直播连麦却将心理创伤暴露于大众传播之中,很多观众的轻率评论还可能“在伤口上撒盐”。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主播以“疗愈铠甲”为话术诱导消费,却对效果可持续性避而不谈,形成“付费—失望—再付费”的恶性循环,不仅会给消费者造成经济负担,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剧其负面情绪与消极心态。
规范心理类直播,既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放任自流。对公众而言,需建立三重辨别意识:查资质要看正规培训背景与督导记录,明边界要分清科普、教育与治疗的区别,避陷阱要警惕“万能话术”与隐私索取。平台更应扛起主体责任,强制公示主播资质,对公开连麦设置伦理审核,建立违规举报机制。有关部门应加快明确行业标准,区分知识分享与心理干预的边界,对虚假宣传、违规诊疗实施精准打击。
心理健康从来没有“速成捷径”,唯有坚守专业底线、构建规范体系,才能让这束照进心灵的光,真正温暖而安全地托举每一颗迷茫的心。
这正是:
心播解愁暖人心,乱象藏忧需辨明。
依规守正严监管,呵护心灵向阳行。
大家晚安!
(文|吕品)
![]()
图片来源:百度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