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责声明】
本文旨在基于心理学研究,梳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的常见行为模式,为受害者提供认知参考与情感支持。内容不能替代专业的心理健康诊断或治疗。请勿将文中描述简单对号入座,如果您需要帮助,请务必寻求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支持
一、NPD受害者的普遍困惑
许多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受害者常常陷入一种深刻的困惑:
自己对NPD个体(以下简称TA)怀有真挚的喜爱,并以无条件的支持和善意相待。如果TA缺钱,只需直言相告,自己会慷慨相助;如果TA移情别恋,也无需隐瞒,自己会主动退出,不会纠缠或责怪。无论TA做出何种决定,自己都会全力支持与尊重。
在这种看似完美的包容环境下,NPD受害者很难理解:明明一切都可以开诚布公、坦诚相告,完全没有欺骗自己的必要,为什么NPD最终仍要选择欺骗?很难接受NPD持续欺骗的事实,这种矛盾让他们备感纠结与痛苦。
二、NPD的思维逻辑
NPD受害者产生此类疑问的根源在于,他们习惯用正常人的逻辑和行为模式来揣测NPD。这种投射往往导致误解,因为正常人在没有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诚实,而非谎言。但NPD的思维并非如此。
NPD不仅仅是“自私”,而是“极度、百分之百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服务于自身的心理利益,旨在维护一个“完美自我形象”的虚假幻象。
在决策过程中,只要坦诚可能带来哪怕一丝麻烦、不适或不利后果,谎言就会成为他们本能且默认的选择。而受害者的感受与利益,在这个公式中权重为零,完全不被纳入考量。
三、深层心理防御机制
NPD的内心深处充斥着强烈的羞耻感和暴露恐惧。当他们感知到“我可能会被看穿”或“我可能会被质疑”时,就会本能地诉诸谎言或事实扭曲,即使问题微不足道。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防御机制,旨在保护脆弱的自我。
对正常人而言,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基础;但对NPD来说,诚实意味着“卸下防御、暴露弱点”,这是他们极度畏惧的体验。因此,谎言并非随意选择,而是心理自保的必需品。
四、NPD如何看待你?
在NPD的心理世界中,你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客体,即一个能提供情绪供应(如赞美、关注、崇拜、顺从)的来源。在他们的主观体验里,你不是平等的伴侣,而是他们“心理能量系统的一部分”:有用则保留,无用则弃置。
你的感受是“无关数据”:你的痛苦、困惑或被欺骗的愤怒,在他们的认知系统中是无法处理的“无效信息”。由于缺乏共情能力,这些情感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内在道德压力或情感羁绊。
你的利益是“可牺牲的代价”,如果你的利益与NPD的利益一致,NPD可能会暂时维护关系(因为这符合自身需求)。一旦冲突出现,你的利益将被瞬间抛弃,甚至被主动利用作为换取自身利益的筹码。
对NPD而言,“便利性”是最高原则。欺骗远比坦诚便利得多:坦诚需要共情、解释和承担潜在情感后果,而欺骗(尤其是配合拉黑等手段)是一种“一次性解决方案”,能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实现目的,如摆脱旧“供应源”,转向新目标。
五、作者总结
综上所述,NPD不是“偶尔”或“在某些事上”自私,TA是“系统性、全方位、无死角”地自私。TA的世界里,只有TA自己一个真正的“人”,其他人都是可利用、剥削的工具。NPD与你交往的目的,百分之百是为了满足其自身需求(比如获取情绪或物质利益),而非为你着想或主动给予。
NPD的谎言也不是“个别策略”,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维护心目中完美的虚假形象,以及各种自恋需求,比如满足操控感、获取崇拜感和避免暴露。
理解这些,能帮助受害者摆脱困惑,转向自我疗愈:切断联系、寻求专业支持,并重建健康的边界。记住,改变NPD几乎不可能,你的优先级应是保护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