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BZ1九丞 水稻孢子捕捉仪:适配稻田场景,降低农户病害防控门槛
水稻孢子捕捉仪依托空气动力学设计与智能图像识别技术,构建了覆盖稻田全生育期的孢子动态监测网络。以2025年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为例,在江苏盐城某万亩稻田中,水稻孢子捕捉仪通过内置气旋式收集装置,每2小时自动采集空气中的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原菌孢子,结合高清显微摄像头与AI孢子识别算法,实时分析孢子种类、浓度及扩散趋势。当年8月,系统提前7天检测到稻瘟病孢子浓度异常上升,触发黄色预警,指导农户喷施生物农药,使病害发生面积减少62%,挽回粮食损失超1800吨。
![]()
在智能识别与病害预警上,设备通过技术融合实现病害早发现、早防控。采用 “AI 图像识别 + 大数据比对”:捕捉的孢子图像经高清摄像头(分辨率 2000 万像素)拍摄后,自动上传至云端平台,通过训练好的病害孢子识别模型(涵盖 10 余种水稻常见病害孢子)进行比对,10 秒内完成识别并生成孢子数量统计报告,某农户通过手机 APP 查看报告.
发现稻瘟病孢子数量达 50 个 / 24 小时(预警阈值 30 个 / 24 小时),及时启动防控措施。支持 “分区域病害预警”:结合设备 GPS 定位信息,生成稻田病害孢子分布热力图,标注高风险区域(如某地块孢子数量超预警阈值 2 倍),某县农业农村局通过热力图,精准划定稻瘟病防控重点区域,仅对高风险区域施药.
较全域施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40%。此外,设备支持 “病害发展趋势预判”:通过分析历史孢子数量数据(如连续 3 天孢子数量增长 20%),预判未来 7-10 天病害发生概率,某水稻种植大户根据预判,在病害发生前 5 天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病害发生率从 30% 降至 5%,挽回产量损失超 1000kg / 亩。
实际应用中,全国 800 余个水稻主产县、5000 余万亩稻田部署该设备,运行一年来,水稻病害早期发现率提升 85%,病害防治效果提升 60%,因病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减少 20%-30%;某产稻大省依托该设备,实现稻瘟病、稻曲病防控全覆盖,全省水稻平均亩产增加 80kg,充分体现了精准捕捉与智能识别在筑牢水稻病害早防防线中的核心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