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很多休学的孩子选择了返校。
家长终于松了一口气:"孩子总算愿意复学了!"
可没过几天,孩子又开始找各种理由请假、装病、甚至直接拒绝上学。
"明明答应得好好的,怎么又退缩了?"
"是不是孩子故意偷懒?"
"为什么孩子就是迈不出这一步?"
鱼和海教育每年都会接触大量"复学反复"的案例,我们发现:90%的复学失败,都源于"返校前三周"没有做好心理建设。
![]()
一、为什么孩子复学后容易再次退缩?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愿意复学就代表问题解决了。
但事实上,复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挑战。
孩子之所以反复,通常有三大心理卡点:
1. "恐惧预期":孩子的大脑在提前"预演失败"
长期休学的孩子,往往对学校有负面联想:
"回去后跟不上进度,同学会不会笑话我?"
"老师会不会批评我?"
"要是又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未知的恐惧会激活大脑的"杏仁核"(恐惧中枢),产生强烈的逃避冲动。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临到校门口就肚子疼、头晕——不是装病,而是身体真实的应激反应。
2. "能量透支":复学消耗的心理能量远超想象
对普通孩子来说,上学是日常;但对休学已久的孩子来说,却需要艰难适应。
早起需要意志力
听课需要专注力
社交需要情绪调节力这些都会快速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
如果家长只关注"能不能坚持上学",却忽视孩子的心理消耗,崩溃是迟早的事。
![]()
3. "自我怀疑":一次退缩就会引发恶性循环
当孩子第一次请假成功后,大脑会形成"逃避=轻松"的神经回路。
之后每次遇到压力,退缩的冲动就会更强。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复学失败后,二次干预的难度会更大。
二、关键前三周:如何帮孩子稳住心态?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问,既然复学这么困难,我们该怎么办?
难道就放任孩子继续休学吗?并非如此!
关键在于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建设。
鱼和海教育想强调的是,“返校前三周”是决定孩子能否顺利过渡的关键“心理缓冲期”。
这不仅仅是安排购物、整理书包的时间,更是为孩子内心“充电”的黄金时期。
【阶段1】复学前一周:降低启动阻力
✅ 心理建设:
用"小目标"替代"全天到校"(如:先每天去学校2小时)
和孩子一起整理书包、校服,通过仪式感增强掌控感
✅ 环境适应:
提前带孩子去学校周边散步,减少陌生感
和班主任沟通,请老师初期减少课堂提问(降低焦虑来源)
![]()
【阶段2】复学第一周:关注"情绪续航"
这一周的核心不是"坚持上学",而是观察孩子的情绪耗竭信号:
放学后是否异常疲惫?
晚上是否失眠或情绪低落?
✅ 支持策略:
放学后给孩子1小时"放空时间"(不追问学校情况)
准备减压小物件(如减压玩具)让孩子随身携带
【阶段3】复学第二、三周:建立成功体验
这个阶段最容易出现反复,要通过"微小成就感"积累信心。
记录每天的小进步(比如回答上来1次问题,和同学建立了友谊)
安排孩子擅长的活动(比如绘画、乐高、体育锻炼),强化"我能行"的体验
三、家长最容易踩的雷区
在复学过程中,家长的某些做法反而会加剧孩子的心理负担:
雷区1:过度关注学业进度
错误做法: "落下的课怎么办?要不要请家教补课?"
正确做法:优先恢复作息和社交,学习可以循序渐进
![]()
雷区2:忽视孩子的"求救信号"
当孩子说"头疼"、"不想去",很多家长不加鉴别就武断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
实际上,这可能是心理不适的身体化表现。
雷区3:孤军奋战不寻求支持
复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心理咨询师形成支持网络。
在家长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及时求助老师或专业机构,不要独自硬撑。
四、复学不是终点,而是孩子成长的节点
孩子复学后的退缩,不是“终点”,而是成长旅途中一个需要我们细心呵护、耐心引导的“节点”。
“返校前三周”这个看似短暂的时间,却蕴含着巨大的心理能量转换潜力。
如果您正为孩子的“退缩”而苦恼,如果您渴望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那么,请不要让犹豫和焦虑成为阻碍。
鱼和海教育,就是您最坚实的后盾。
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内在的成长力量,只是有时需要外在的引导和支持来“唤醒”。
我们将运用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帮助孩子跨越“退缩”的阴影,拥抱“返校”的希望,实现从“不敢迈步”到“自信飞跃”的转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