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源于电力部直属长沙电力学院,具有鲜明的电力行业特色。学院以“强弱融合”为核心设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2年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启动改革,2013年获工程教育认证,2016年成为“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形成“思政铸魂、校企协同、实践贯通、数智赋能”的培养体系。2018年获批“智能电网协同创新育人”黄大年教学团队,2020年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学院聚焦电气行业需求,从“四融四共”教学理念、“真实沉浸”实践模式、“数智赋能”教学形态3个层次革新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范式,打造特色专业课程、实践实训集群,将劳模精神的奉献情怀与工匠精神的卓越追求,内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开辟电气信息类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赛道。
深耕行业
构建“四融四共”人才培养新体系
行业精神铸魂。学院坚持“干中学,学中创”,将课程思政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出求创新、重融合、强赋能等思政育人方法,将基层电力人的劳模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与实践实训,培养追求卓越的“电气信息类”人才。
行业导师领衔。学院聘请行业专家为学院院长,对接行业技术前沿和产业升级需求,校企联合制定体制化文件12份,从顶层设计将改革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共建电网防灾减灾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真实电网设备与系统,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校企重构课程体系。学院组建5类科研团队和10个教学团队,聘请近200名企业导师,构建方案共定、课程共建、质量共管、成效共评“四共”课程体系迭代更新机制,推动交叉学科课程开发;打破传统电气专业界限,形成融合“电气+控制+信息”的特色专业。
实践贯通
创建“学练研”实践教学新模式
校企共育,能力固本。行业导师与高校教师联动,依托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人才培养协议,课内设置“发—输—变—配—用—储”全环节虚拟高压实验,课外设置40个电子电路趣味实验,鼓励全员参与,强化基础与工程。
项目贯通,能力跃迁。学院依托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和智慧电力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校内设计—校外实践”项目制模式;低年级强训练,高年级重提升,开设沉浸式启发类课程,每年300多个团队完成设计作业,协助电网编制方案1000多人次。
工程实战,技术创新。学院依托防灾减灾实验室,形成“认知实训—工程实训—顶岗实训”模式,建设46个行业实训基地,开展为期1个月的山区巡线、无人机检修等顶岗实习,全员参与真型电网沉浸式实训,高年级学生重点突破新技术。学院孕育国家级“小平科技创新团队”,近5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173项。
数智赋能
校企协同共建多元平台支撑
打造“AI+”智慧专业课程群。学院编写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构建专业课程群知识图谱,实施“大班授课+小班辅导+个性化发展”模式,开发“电气信息类课程AI智能体”,建立“五层递进智慧教学系统”。
构建“工程实训+以赛促教”的双师队伍。学院连续3年分批次开展教师“工程实训”,举行35期青年教师沙龙,以赛促教融入科研成果,建立“两培两证三能”转化档案,孕育黄大年教学团队,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11人次。
建设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平台。学院建设20000㎡电力系统全环节实验室,覆盖380V到66kV真型试验场,沉浸式开展各电压等级实验;共建教育部国家虚拟仿真中心,开展电能生产与交易。
历经70年办学积淀,学院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毕业生中75%的人才扎根电力一线,先后涌现出15位全国劳模、200余名省级荣誉获得者。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65%的毕业生在“两网”及发电集团就业。学院首创全场景数字化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为世界一流的交直流特高压电网企业输送大批卓越工程人才,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示范典型。
(作者:曹一家 邓丰 蔡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