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入秋,白河的山野便悄然改换了容颜。柿树的叶悄悄辞了枝,剩下一树丰硕的果子探出脑袋,摇摇晃晃,像挂起一盏盏小灯笼。园中、田里,望去,果然满目皆是灼灼的黄。它们有的圆如冠冕,有的形似牛心,更有如磨盘厚重、如莲花舒展——乡人谓之帽冠、牛心、磨盘,一名一态,皆缀满枝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仿佛整个秋天的心事都被它们挂在了高处。
![]()
这时候,白河人便说:该“ha柿子”了。
“ha”,是这秦头楚尾之地方言里的一个动词,相当于“下”,意即“摘”。从前柿树高耸,果实在天,人需仰头伸竿方能获取,“ha”中带一份攀摘之艰;而今树矮了,一伸手便能够着,可乡音未改,“ha柿子”的说法,仍黏在每一代人的嘴边,如同柿饼上的霜,甜而亲切。
![]()
记得小时候,霜降一过,柿子蓄糖转甜,正是“ha”的好时节。天色晴好,家家户户便背着背篓、挎着篮筐、扛着夹竿往山野田坎边去。树高处的果,需用夹竿小心地“ha”,一只只安放进悬吊的篮中,再徐徐绳降而下——如一场郑重其事的秋日仪式。地面的人接住了,轻拿轻放,眼底尽是欢喜。
![]()
摘回的柿子,可鲜吃,可晾晒,更可酿酒。拣那软滑透亮的,轻轻一掰,琼浆微溢,入口软糯如蜜,教人忍不住一个接一个。但乡里老人总会叮嘱:柿子宝贝,不可空腹吃,否则易成“柿石”伤胃;餐后最宜,食罢记得漱口,保你齿甜胃暖,身心皆悦。
而真正见得白河人手艺的,还是做柿饼、酿柿酒。
![]()
那时候,生产队里分柿树,是以“抓阄”定运。我家手气好,一次分得十棵,满树“繁抓抓”的果,喜得全家连晌午夜晚都赶工。中午“ha柿子”,夜里就着煤油灯“铣柿子”——削了皮,留个“丁”字把,系上龙须草,一个个排在腰盆里。待凑成串,便交给大人搓绳成挂,一串三四尺,沉甸甸如赤玉珠帘。
![]()
天一亮,就把这些柿串挂上屋檐、搭在院中临时绑起的横杆上。一时间,家家户户檐下悬红,秋风过处,甜香四溢,堪称乡间最动人的秋景。若得连续晴日,不出一月,鲜柿便收敛为褐红透亮的柿饼。此时取下捏窝、装箱“发汗”,待其悄然凝霜——那一层白蒙蒙的糖析,是柿饼的魂,既甜且凉,能润燥祛火,入喉如吻初雪。
![]()
最美是吃柿饼。可直接拈食,可夹核桃仁、塞花生米,从“屁股眼儿”里满满填进去,一口咬下,甜脆交加,香韧难忘。乡中有红白喜事,总以柿饼为上品“干盘”,宾主尽欢,唇齿留甜。
而这方土地的另一绝,则是柿子酒。
![]()
白河有“三宝”:木瓜、甘榨,和柿子。柿酒澄澈醇甜。但其酿法却不简单,糖分愈高的柿子,出酒愈醇。故酿酒师选料极为考究:定要无疤无虫、色呈金黄者,酿出的酒才清冽回甘,余韵绵长。
![]()
恍惚又梦见从前:夹竿起落,挎篮缓降,柿饼挂满老杏树,晒成一片红珊瑚海;醒来口齿间似仍有蜜意,如乡愁萦回,久久不散。
![]()
今又秋深,柿子复红。他乡的白河人,可愿归来?再“ha”一回柿子,再品一口柿饼,再饮一盅柿酒。这土地的甜,从未变过。它沉甸甸地挂在心尖上,像永不落幕的落日,温暖、明亮,甜得刻骨铭心。
![]()
作者:张顺成
投稿分享:微信49198577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