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一代革命者的后代中,李特特就如同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颇为特殊的存在,她的父亲李富春曾经是国务院副总理。
她的母亲蔡畅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她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我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她的舅妈是我党妇女运动先驱、最早的女党员向警予。
从小成长于一个革命世家,李特特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人生,然而她一生中最特殊的地方,其实是她和母亲的关系……
四岁开始潜伏生活
李特特在革命中失去了三位亲人,她的舅舅蔡和森被敌人钉在了墙上,她的二舅蔡林蒸在1925年省港大罢工中牺牲,她的三舅妈向警予也在31岁时被害。
李特特的母亲蔡畅本不想要孩子,生下李特特其实是一个意外。
在生下她的产床上,蔡畅做了绝育手术,自此之后把全身心献给革命事业。
李特特和母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陌生”的,或者说她们并不亲近,用李特特自己的话来说,“妈妈是一个冰冷的壳”。
没有人是没有感情的,即便是蔡畅也是如此,她只是封闭了自己,在那个家人随时有可能突然“离开”的时代。
“多余的感情”,并不适合一个革命者。
李特特从4岁就开始了自己的“潜伏生活”,1928年蔡畅在上海的住所成为了党组织的一个联络机关。
想要搞地下工作自然需要有掩护,为了假装是一个家庭,蔡畅接来了自己的母亲和女儿李特特、蔡和森的女儿蔡妮以及姐姐的女儿刘昂,三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李特特回忆,那段时间其实并不快乐,母亲将她当作了一种“打信号的工具”,经常让她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必须立刻去做,不能拖拉。
比如突然把拖把放到阳台,或者抱着一盆花站在临街打得窗前,或者拿着一串穿好的橘子在门口“玩”。
李特特当时好奇的问过蔡畅,这些到底是在做什么?
蔡畅很粗暴的回答:“小孩子不该问的不要问!”
这让李特特非常的不解和疑惑,那么什么是该问的?什么又是不该问的?她到底怎么才能知道什么该不该问?
直到后来李特特才明白,什么都不该问,这就是革命工作,革命工作是不讲感情,不讲疑问的,而她从4岁开始,就已经“参加革命”了。
莫斯科的青春回忆
1933年,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成立,这所学校专门安置苏联之外其他国家革命者的孩子们,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欧洲、日本、中国、拉丁美洲、美国,甚至非洲。
1938年,中央将部分烈士遗孤以及领导人的子女送到了国际儿童院。14岁的李特特和毛主席、朱老总等领导人的子女一同前往。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李特特开始了自己的14年苏联生活,这里埋藏着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她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痛彻心扉的那段经历。
莫斯科是一座被森林包围的城市,树林密密麻麻,很是漂亮,李特特在那里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快乐。
那叫“和平的味道”,这是在当时的中国所很难感受到的。
她也有了点一个俄语名字,罗扎,意为“玫瑰花”,但是这朵刚刚绽放的玫瑰花,却并未持续太久的花期。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李特特和国际儿童院内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孩子,都被安排参加军事训练,准备作为后备兵力上前线。
在苏联,友国同志的子女,也不会得到特殊对待,就如同苏联领导人的子女们一样。
斯大林的儿子牺牲在了战俘营中,赫鲁晓夫的儿子也差点死了,伏龙芝的儿子牺牲了,米高扬的儿子也是,布尔加宁的儿子也险些牺牲在战场上。
苏联领导人的孩子们以身作则了,其他国家的同志又岂能落后?
在苏联,女人一样也要上战场,从事战斗工作的女兵,同样不在少数,李特特一样要上战场。
她需要每天负重二三十公斤,完成八九十公里的滑雪行军任务,她还获得了“轻机枪手”的荣誉证书。
这张证书的意义就是,她随时有可能作为机枪手上前线,这是一个死亡率很高的位置,但是她就是这个位置。
好在李特特最终并未前往前线,战争结束后,李特特得以回到莫斯科的学园里继续学习。
24岁时,李特特第一次恋爱了,那是一个名叫瓦利亚的莫斯科本地小伙子。
他的父母并不支持这段恋爱,古板的东正教徒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外国人结婚。
但是瓦利亚却是共青团员,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世界的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他的脑海,他对李特特没有偏见。
而且他是一个成年人,他的爱情,他自己说了算,两人就此结婚。
因为父母的不支持,两人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婚礼,这个俄罗斯小伙子只是带着李特特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人猿泰山》,李特特后来一直能清晰的记着那部电影的全过程。
结婚之后,李特特终于有了一个全身心只对她一个人好的人,她也终于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关怀。
一年后,李特特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安德烈,因为怀孕期间出了车祸,这个儿子是个早产儿,但是依然很健康。
1948年,正要去布达佩斯参加世界妇女联合大会的蔡畅路过莫斯科,顺便看了看女儿,结果就得知女儿结婚的事情。
她质问女儿:“你为什么非要和一个外国人结婚?”
李特特反过来质问蔡畅:“你又给过我瓦利亚一样的关爱吗?”
蔡畅无言以对,因为她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她对这个女儿亏欠太多太多了,这段婚姻也被这样默许了。
1952年,李特特回到了祖国,她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带着年仅三个月的二儿子去了北大荒,一待就是三年。
六十年代,中苏形势变化,在巨大的压力下,瓦利亚和李特特离婚,当时李特特已经生下了第三个孩子。
她的爱情终于还是结束了,就像那逝去的青春一样,被埋葬在了莫斯科,被深埋于那片极北的雪原之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