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燕志华
8月31日,被称为“最快女护士”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士张水华在2025哈尔滨马拉松比赛中夺冠,赛后其接受采访时哭诉“望领导支持其调休跑马拉松”的视频引发讨论。
![]()
这个事情之所以变成热点,在于张水华的哭诉未能获得网民的共情,反倒引发了吐槽。在职场内卷、感受艰辛的当下,你职场逃逸,拿了冠军,享受荣光和奖金,还在抱怨领导未能给与更多调休,这就有点过分了。还有一点可以说,在她的热点出现的时候,正是大阅兵进行期间,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大爆发,对于这种只关注自己利益的个人,网民或许不会那么包容。
我宁愿相信这是张水华在历经马拉松长跑之后,身体和情感处于崩溃状态下的一种口不择言。但是难免在日常有这样的想法才会有此抱怨,这提醒我们,在获得一个难得的发声机会的时候,需要站在一个更为公共的立场上表达观点,这个场合非常忌讳过于自我、过于关心自我的利益。
同时,我又非常同情张水华,因为我从她的经历上看到了无数中国人的精神暗伤,或者说也是焦虑的源头,那就是工作饭碗和个人爱好,普遍地处于对立状态。
由于自小就被灌输“教育改变命运”,而奋斗的终点就是考上大学,至于兴趣爱好,被认为不务正业,只能靠边站。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大学专业从来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也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结果无数人在艰难熬过数十年的职场生涯之后,退休之后只剩下钓鱼和骑行。
中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老板群体、中产阶层之后,中国人才算有了生活的概念,然后有了一些兴趣特长爱好,并出现了产业。最典型的如马拉松,它是一种典型的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一直在跑的快递员、外卖员,永远不会和马拉松挂起钩来,因为前者是生活,后者是生存。牛马跑得再快,也不会被看做兴趣爱好。
但是对于张水华这样身在职场的人士,爱好和工作,不可兼得。尤其是医疗行业,其艰辛和内卷,和社会想象的知识密集型的高端工作场景,相差甚远。一个正常排班的医务工作者已经需要竭尽全力,突然要分担一个去跑马拉松的张水华的工作,那导致的压力是巨大的。这使得张水华从自身立场出发抱怨之后,很快遭到反噬。在非常少见的场景里,“领导”这个词没有引起网民的负面情感。
我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表明一个观点,中国人更多困于一个“不可能三角”,那就是工作、爱好和生存,很难同时满足。
最完美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那就是工作是自己的爱好,那真是越做越顺利,生活也顺风顺水。但是观察我们周边,有几个能做到这种身心和谐统一?即便是很多领导干部,人们认为他们很幸福,其实他们也很难做到身心协调,因为做官本非所愿,因为传统社会认为做官才是成功的标志。中国人向来将幸福定义为别人眼中的羡慕,而非内心感受。生活总在别处。
那么为什么爱好和工作是很难平衡的?当然主要是因为中国整体上在爬坡,努力工作是社会的主旋律、正能量。但是不能不说,这也是源于人们更多困于“单位”。
很少有人注意到,“单位”这个词,非常具有中国特点。“你是什么单位的?”只在中国社会才能被充分理解,在别的国家和社会,最多只会问“你是什么公司的?”
“单位”在中国,蕴含太多复杂的信息,起码包含如下这些耳闻能详的东西,如岗位、部门、职称、工资、提拔、分房子、一把手、退休、退休工资、社保……无数人的人生是由上述这些因素组装成的,他们在单位度过一生,视单位为家,但是离开单位时候,也常常身心俱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管理,就将国家的权力和资源分为行业和部门,并各自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以承接各种生产。相关的人力物力就放进这样的单元,为了鼓励大家在这样的单元里能够努力工作,就以职称、工资、分房子等为奖励指标,人们也因此可以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也因此获得前进的动力。
这样的单元,就是单位。单位是一种便于管理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在改革开放之前,单位是社会的最小单元之一,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之后,更多的民营企业、小型公司开始遍地开花。单位的人才也开始出现外流。随着民营企业的崛起,已经解决了将近80%的就业,但是在当下,各种各样的单位,依然是就业的主战场之一。
一旦进了单位,就很难做到兴趣和工作统一。这是因为单位招人,更多是需要一个人手,而并不一定是需要哪个方面的人才,需要服从于单位的统一调配。这就意味着,你进了单位,只能做单位分配给你的事情,和你的兴趣特长爱好,常常相离甚远。
张水华的单位是医院,她从事的工作是护士,和她的跑马拉松的兴趣爱好当然很难统一。如果是较为轻松的单位,情况还好一点,但是医院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繁忙的单位,这就使得矛盾冲突特别强烈。如果张水华能够通过跑步给医院带来福利好处,也还可以通融,但是如果只是利己,那单位和领导都很难做。
所以说,单位作为社会组织的特点,决定了更多的人是很难做到工作、兴趣统一的。这也导致缺少一种激情和动力,仅仅是完成一种工作指标,乃至变成一种压力。而且,在单位里面的精神内耗、人际关系摩擦,构成了极大的人力损耗。这是由单位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单位并不是纯粹的生产单位,更常常是个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场所,这会导致利益冲突和人际冲突。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社会如果出现更多的公司,社会发展更为顺利。因为公司更多是出于业务所需,需要专门的人才,更可能将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招进来,更可能将工作和特长统一起来,并发挥个人的最大潜力。社会将因此受惠更多。
实际上,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看,就是国家释放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给社会,单位大幅度减少,社会出现了更多的公司,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个体精神实际也是大放光芒的。
这并不是说进了公司,就能做到工作和爱好统一。但是单位人是很难流动的,而公司人是可以自由流动的,更有可能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场所。
当然,在经济就业不怎么景气的当下,内卷和耗散成为很多人的感受,公司生存困难,单位反倒稳定,我说的这些很难有说服力。但是这毕竟都是暂时的,从长远看,人才更多进入公司,将是大势所趋,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要求。
对于张水华来说,如何能够降低工作和爱好的冲突呢?我的建议是有两个途径,一是花钱换劳动,就是通过自己的爱好和广告代言,为单位创造价值,换取理解和支持;二是不如辞职,进入相关的公司,以更好地实现工作和爱好的统一。如果既想留在单位,又能保证爱好实现,那是很难的。领导也难做,因为领导是单位的负责人,他如果一直给个体的爱好放行,本身会带来风险。
此外,还有一个社保的保障问题,也妨碍了中国人的人生自由。如果社会保障较好,人们即便短暂离开工作,也不会为生活发愁,那人们会更好培育爱好特长。因此,完善的社保,本身是具有推进社会发展的价值的。但是在当下,社保并不完善,也并未深入人心,这使得人们只能为生存而战。
其实我们并未认识到,社保是个硬骨头,我们今天围绕社保展开的热烈争议,正是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国家社会在“啃”硬骨头的一个标志。社会正在进行一个艰难的行军。一旦社保问题解决了,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坦途时期。
总而言之,张水华的事情为何成为热点?一是在当下职场内卷的时代,她的“既要又要”引发不满;二是她的遭遇具有普遍性,或许也击中了很多人的内心,那就是工作和爱好常常冲突。从更大的范围看,社会发展的标志,就是推动社保的完善,并鼓励更多人能够做到工作和爱好的统一。
作者简介:
燕志华 博士
高级记者/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亮证女”事件:更好的通报应该怎么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