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岁的男孩跳楼,新闻标题只活了一天。第二天是别的。家长、老师、平台,都说“没想到”。
但其实,所有人早该想到了。
全国精神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学龄儿童与青少年中,每六个孩子里就有一个患有精神障碍¹。抑郁症状更普遍:初中阶段约四分之一,高中阶段接近三分之一²。
这些数字不是民间问卷,而是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正式口径。
也就是说——我们正在看着整整一代孩子,在青春期里缓慢下沉。
更冷的数字在另一张表上。根据国家卫健委《卫生统计年鉴》,2010 年至 2021 年,全国总体自杀率从 10.88 降至 5.25 (每十万人),看似好消息。但在 5–14 岁和 15–24 岁 人群里,曲线却反向:低龄段上升,青年段在 2017 年后反弹,年增幅接近 20%³。
也就是说,我们救活了老人,却丢了孩子。
教育部其实早下了命令。2021 年 10 号文要求: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每年都要进行心理测评,建立筛查预警机制,高校新生要全覆盖⁴。
但到今天,很多学校的“心理测评”依然是填一份表,老师看一眼。没有预警,也没人敢动“红名单”的孩子——怕出事,怕担责。
一整套制度就这样被“走过场”地执行着。
![]()
“健康中国”行动、“心理健康三年计划”写得漂亮,新闻稿也一条接一条。可在孩子身上,它还没落地。
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最怕被看到。
他们被劝“想开一点”,被骂“玻璃心”,被要求“坚强”。
但抑郁不是意志问题,它是病。对病人说“想开一点”,就像对骨折的人说“走两步看看”。
有人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是课业,也许是家庭,也许只是孤独。
但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资源分配,依然停留在宣传口号阶段。城乡差距、师资缺口、专业医生数量,都摆在那。
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全国抑郁障碍患儿比例 17.5%,而儿童精神科执业医师,不足 5000 人。平均下来,一个医生要“照顾” 30 多万孩子。
这不是“关爱”,这是稀缺。
所以,救救孩子。
不是一句口号,是要把政策的每一条指令——测评、预警、辅导、转介——都落实成行动。
当一个孩子说“我不想活了”,他不是在威胁谁,而是在求救。
能不能被听见,就看我们还剩多少耐心。
附注文献
《China CDC Weekly》, 2024 年 卷 6 期(第 8 期):《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2022》
《China CDC Weekly》, 2024 年 卷 6 期(第 8 期):《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00–2023》
《China CDC Weekly》, 2023 年 卷 5 期(第 8 期):《Secular Trends in Suicide Rate — China, 2010–2021》;数据源自《国家卫生统计年鉴 2010–2021》
教育部办公厅〔2021〕10 号:《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服务的通知》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及 《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动计划(2023–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