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璜借法源寺居之,卖画及篆刻为业,识陈师曾、姚茫父、陈半丁、罗瘿公兄弟、汪蔼士、萧龙友。”从此齐白石开始了与陈师曾和姚茫父的合画赋诗唱和。在《白石老人自述》(以下简称“《自述》”)中,齐白石多次细致讲述与陈师曾的交往:我在琉璃厂南纸铺,挂了卖画刻印的润格,陈师曾见着我刻的印章,特到法源寺来访我,晤谈之下,即成莫逆。师曾能画大写意花卉,笔致矫健,气魄雄伟,在京里很负盛名。我在行箧中,取出借山图卷,请他鉴定。他说我的画格是高的,但还有不到精湛的地方。题了一首诗给我……(最后一句是)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他是劝我自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这话正合我意。
▲白石老人自述
师曾“对于我的画,指正的地方很不少,我都听从他的话,逐步地改变了。他也很虚心地采纳了我的浅见,我有‘君无我不进,我无君则退’的两句诗,可以概见我们两人的交谊”,从这段话可以认定白石老人的“衰年变法”是在陈师曾的引导下进行的。
反差极大的是《自述》中讲了一段与一位科榜名士交往的逆来顺受:新交之中,有一个自命科榜的名士,能诗能画,以为我是木匠出身,好像生来就比他低下一等,常在朋友家遇到,表面虽也虚与我周旋,眉目之间,终不免流露出倨傲的样子。他不仅看不起我的出身,尤其看不起我的作品,背地里骂我画得粗野,诗也不通,简直是一无可取,一钱不值。他还常说:“画要有书卷气,肚子里没有一点书底子,画出来的东西,俗气熏人,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呢!”……这位自称有书卷气的人,画得本极平常,只靠他的科名,卖弄身份…… 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一日之短长,显得气度不广。当时我作的《题棕树》诗,有两句说:“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我对于此公,总是逆来顺受,丝毫不与他计较,毁誉听之而已。
▲姚茫父旧照
当时在北京画坛,姚茫父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进士,但他并不是唯一的“科榜名士”,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贺良朴(1861—1937)是前清拔贡,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周肇祥(1880—1954)是清末举人。科榜是无法自命的,偏偏白石老人在“科榜”前面加了一个“自命”,多年来让无数人猜测不已。
当年笔录《自述》的张次溪先生,在白石老人晚年曾几次向他追问:“这位科榜名士,究竟是谁呢?”老人总是微笑,却始终没有道出名士的姓名。后来张次溪先生似乎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口门太窄,终于未能道出,遂使一桩公案继续付之传疑。为什么白石老人总是微笑,却始终没有道出名士的姓名?看来这里有玄机,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齐白石于民国六年(1917)第二次到北京时,也开始与广东籍旅京人士交往,“其最先相识者,为顺德罗丈瘿公(惇曧),继于易丈实甫(顺鼎)处,语及先君张篁溪公,班荆道故,相见恨晚”。罗瘿公和易实甫是姚茫父的老朋友,前面为释道阶约集悯忠寺饯春诗中提到过了这两位。
▲张次溪和齐白石合影
张次溪是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张伯桢(1877—1946,号篁溪)的儿子。张篁溪是东莞人,康有为的弟子,与姚茫父是留日同学,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第二班,从日本留学归来后任职于民国政府法政部,居住在宣武门外烂缦胡同东莞会馆,与姚茫父又是亲密的邻居。张篁溪曾问学于湖南籍经学大师王闿运,与齐白石可以说是同门。大约民国六年(1917),张篁溪在北京左安门广东新义园建造袁督师(袁崇焕)庙,两年后,又在袁督师庙南一里许修建袁督师故居,自建房屋于旁,时人称为“张园”。到了1931年,齐白石借居“张园”作画,并题额“借山居”,此后,多次在此避暑作画,留有“多谢篁溪贤父子,此间风月许平分”诗句。
张次溪是姚茫父的晚辈,因为是邻居,常问学于姚茫父。在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1930年4月,姚茫父还用楷书为张次溪的《燕京访古录》题《芳草渡》词:
墨代语,任话劫玄都,挂怀燕市。助客幢犀韵,条条梦影犹系。三辅秦内史。如长安新记。动旧感,马认蹄尘,烛澌风泪。
遐思。绮情向老,转眼繁华余照里。怕回首、襟痕恋酒,年时燕游地。事如雁去, 剩我在、城南萧寺。甚巷陌, 畅道荒湾似水。庚午清和之月,姚华。
姚茫父去世前两个月题张次溪《燕京访古录》1930年4月
姚茫父通戏剧艺术,还作书答张次溪求教梨园掌故函:
戏剧掌故,未病时,颇有收罗。已病五年, 材料悉已散佚,存手下者,颇属寥寥,惟屑闻琐记略可资为谈助。俟腰力少健,当举以闻。
又云:
长庚以前伶史,多是昆部中人。故今梨园前辈,仅及长庚而止,以前又别为一段。
两个月后,姚茫父病逝。所以,面对张次溪这个晚辈,白石老人始终没有道出这位名士的姓名。现有学者郎绍君推测名士是姚茫父,经过朱京生一步步考证,坐实“科榜名士”是姚茫父。
根据胡适等人编的《齐白石年谱》,齐白石生于清朝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一月二十二日,按公历刚好是1864年1月1日,甲子年(鼠年),因此,按照中国传统的年龄算法,1864年他就两岁了。齐白石生日是在农历新年之前,所以属相是猪,白石老人自述出生时的家庭状况说,“我生肖是属猪的”,比陈师曾和姚茫父整整大了一轮。齐白石刚到北京时,陈师曾和姚茫父几乎是形影不离的好友,哪里有陈师曾,哪里就有姚茫父。
而对于陈师曾和姚茫父两人,白石老人在时隔多年后的回忆中何以如此不同?陈师曾是伯乐善识以及知己有恩,姚茫父却是民国初期非议齐白石的主要代表之一。如何从现存的资料中找到他们之间产生这种矛盾的背景?齐白石成为大师之后,本人自述或者学者研究是否都夸大了这种矛盾?
资料显示,齐白石与陈师曾、姚茫父最早的合作画是在1917年他第二次到北京,在齐白石与新知旧雨相遇不久,这一天刚好是中秋节,他们共写《秋馆论诗图》,赠予他们共同的好友杨潜庵。姚茫父为其画册页一开并题曰:“丁巳中秋写为潜庵先生,姚华莲花庵对月作。
同年,齐白石画纸本墨笔的《山水图》,题款道:“余此次来京,独与姚君不长相见,如再来,当早亲之。秋江可代白。白石又及。”可见早年齐白石的记录中,其与姚茫父的关系是不错的。这题跋的时间与齐白石后来在《自述》里所述的“新交之中,有一个自命科榜的名士”为同一时期,如果所指是姚茫父的话,那么两者之间的称呼大不一样,题款称“姚君”是1917年,《自述》里“科榜名士”是1935年回忆时。
齐白石 山水图 镜心 纸本墨笔
40.5cmx40.5cm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早在民国五年(1916)正月,姚茫父《写明信片作不倒翁群立揖让题一绝句》:“拱手科头更鞠躬,新年相见喜相逢。儿童笑语呼巴狗(元人语曰:魔合罗),市上风吹不倒翁”],描述了不倒翁的滑稽形象,讽刺在社会变革中左右摇摆摇尾乞怜者。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杜鹏飞馆长研究,此类不倒翁形象,似以姚茫父所绘为最早,齐白石同类题材作品或有鉴于此。郎绍君教授称白石的“《不倒翁》集中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幽默与智慧,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经典性的创造”。齐白石笔下的《不倒翁》最早出现于1919年,开始是以单一的墨色画侧面,不倒翁戴官帽,画法拙稚拘谨,后来变为日后常见的“贼官”模样,通体遍黑,面部染赤,鼻梁与折扇留白,采用适当的漫画手法,配以语带嘲讽、妙趣横生的诗题,把低能腐吏的丑陋以玩笑态度揭示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姚茫父与齐白石对社会具有共同的批判性。
大约在1917年或1919年间,齐、姚二人有书信往来。北京画院藏有两封姚茫父写给齐白石的信。一封为齐白石定居法源寺时,姚茫父得齐白石所刻印章后写的感谢信,还付了四元润金,信中道:
昨日归晚,已见刻印,至为古雅,感荷之至。润金仍奉上四元,祈察纳。客中略助茶点,不足数也。万无客气。余不一一。
姚茫父 信札 托片
26cmx15.7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另一封信札则是姚茫父为了表达对齐白石的感谢之意,画了一幅枯木禅相赠:
昨使回,小意仍未见纳,不敢再渎, 惟有谢谢而已。兹画成枯木禅一纸,聊以奉答,幸即存而教之……
姚茫父 信札 托片
26cmx16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齐白石第二次入京只待了3个月,大约从六月底到九月底,又回湘潭老家去了,但是,回家后仍然是兵乱匪乱,家里已被抢劫一空, 齐白石隐姓埋名到山里躲了一年。“到此地步,才知道家乡虽好,不是安居之所。打算从明年起,往北京宗居,到老死也不再回家乡来住了。”
民国八年(1919),走投无路的齐白石被迫第三次到北京,仍住法源寺,卖画刻印,生涯并不太好,想想千里之外的父母妻儿,常常辗转难眠,忧愤之余,作些小诗以解心头的闷气。齐白石这次于农历三月初四到京,仍然是请杨潜庵给租的房子,而且这次是住进了法源寺羯磨寮房三间居,当付佃金八元,立有折据。没过几天,到了三月二十日,就遇上了道阶发起的法源寺丁香会。
齐白石 秋馆论诗图 册页 纸本墨笔 26cm x 38cm 1917年
姚茫父 秋馆论诗图 册页 纸本设色 26cm x 38cm 1917年
到会数十人中,陈师曾、姚茫父、樊增祥、宗子威、方守益等皆当场作诗。陈师曾首先出诗《法源寺饯春,会雨中看丁香》:
看花每与东风载,路转幽房出前殿。千百丁香初解结,一一庄严佛面。宣南古寺此为佳, 时惹游人集如霰。王霸繁华过眼非,旧巢屡换新巢燕。莫嗟韵事渐消歇,未可临文焚笔砚。酽茶聊为洗愁肠,恶诗且复追群彦。
姚茫父步其韵而成诗《己未三月二十日,法源寺饯春,师曾诗先成,遂依韵作,书与道阶和尚》,诗云:
连年看花要笔战,碾尘千足来入殿。日下看花不当春,三月风多沙注面。愁中悔放桃李过,犹喜丁香开似霰。忽逢佳会意相逐,好雨转作催诗宴……
齐白石在此次丁香诗会,未留下只言片语。可能是齐白石刚到北京,与这些人不熟,但透过现象看本质,根本问题出在了作诗上。诗,是齐白石心中的一个隐伤,也可以说是一个隐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