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24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按照顺序排列分别是1长孙无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征、5房玄龄、6高士廉、7尉迟敬德、8李靖、9萧瑀、10段志玄、11刘弘基、12屈突通、13殷开山、14柴绍、15长孙顺德、16张亮、17侯君集、18张公谨、19程知节、20虞世南、21刘政会、22唐俭、23李勣、24秦琼,今天我们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角虞世南。
虞世南生于陈朝永定二年,出身江东望族余姚虞氏。其家族自东汉起便是书香门第,祖父虞检曾任梁始兴王谘议参军,父亲虞荔是陈朝太子中庶子,以文学闻名,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名望。
虞世南这个人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年少时候他和兄长虞世基一起在南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顾野王的门下读书,这一学就是十多年,期间有时候他十几天都不洗脸、梳头的,这股学习劲真的让人佩服。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虞世南在文学、书法均颇有建树。在文学上,他擅长五言诗,风格清丽典雅,深得陈朝文坛领袖徐陵的精髓;而书法上,他拜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为师,研习王氏书法,虞世南学习书法十分刻苦,常常在灯下临摹《兰亭序》《黄庭经》等经典,直到手腕酸痛仍不罢休。智永曾评价他:“此子下笔有筋骨,非唯形似,更得王羲之神韵。”
陈朝末年,虞世基因才华被陈后主重用,官至尚书左丞,虞世南则隐居乡里,潜心著述。
陈朝灭亡后,虞世南与兄长虞世基一同被迁往长安。兄弟二人都名重一时,当时大家把他们比作西晋才华横溢的 “二陆”陆机、陆云。
隋炀帝杨广即位,虞世基因自身有才华又善于阿谀奉承,深得隋炀帝信任,很快升任内史侍郎,专典机密。虞世南则因不愿依附隋炀帝,始终在秘书省担任闲职,官阶多年未动。当时虞世基在当朝非常显贵,衣食住行都很奢侈,而虞世南虽然一起同住,他却清贫节俭,不改变自己的性情,两个亲兄弟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
义宁二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虞世基也因 “党附炀帝” 被诛杀。当时,虞世南想要代替自己的兄长去死,但是宇文化及却不同意,危难时刻见兄弟真情。宇文化及兵败被杀后,虞世南被夏王窦建德抓获,窦建德也知道他的才华,就任命他为黄门侍郎。
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窦建德后,李世民将虞世南召入麾下,任命他为秦王府参军。李世民建立文学馆后,虞世南被授为弘文馆学士,为“十八学士”之一,与房玄龄共掌诏告文翰,成为唐太宗的御用写手之一。
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因 “德行淳厚,学识渊博”,被任命为著作郎,不久后又升任秘书少监,负责国家典籍的整理与编修。唐太宗对虞世南极为信任,常常召他入宫,与他讨论经史、书法,甚至在处理朝政时也会征求他的意见。
虞世南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格刚烈,在朝政上敢于直言进谏,从不阿谀奉承。太宗曾对身边的侍臣说:“朕与世南商讨古今政事,有一个字的差错,未尝不惆怅恼恨,他恳切诚挚到这种程度。群臣都像他这样辅佐我,这天下还愁有什么不能治理呢!”
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已年过八十,身体日渐衰弱,便向唐太宗请求退休。唐太宗允许,但仍授他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
同年五月,虞世南在长安病逝,享年 81 岁。唐太宗得知后,悲痛不已,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 “文懿”,并将他陪葬于昭陵。
唐太宗曾评价他:“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的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后世把他与另外三个书法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