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
我国古代医家早在很久以前便提出,身体的调养与日常饮食的相关性十分密切。
一粥一饭,皆学问;
一蔬一果,藏玄机。
随着人们对中医的认可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古人的养生智慧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我们现如今的日常生活中。
这是一件好事。
通过药食同源的食材来养护身体,及时纠偏,防微杜渐,提升正气,抵御外邪。
但也不免有一些“乱象”的存在。
比如,市面上一些“祛湿饮品”,一看配料表,用的却是红豆而非赤小豆。
再比如,一听说顾客的需求是想要“祛湿”,不分寒热温凉,上来就疯狂推销赤小豆产品,结果导致有些不对症的朋友用过之后,并没有什么好转迹象,反而对药食同源的调养方法丧失了信心。
究其根源,并非食材“不好使”,只是“使用方向”出现了偏差而已。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与赤小豆“适配”的情况,究竟都有哪些。
湿热
赤小豆擅长祛湿,这点几乎可以说是“众人皆知”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湿邪分寒热,并非是所有的湿邪都适合用赤小豆来祛除。
不能一提到祛湿,二话不说,上来就用赤小豆。
那么,什么情况适合煮一些赤小豆来喝呢?
答案是:调理湿热问题的时候。
比如,高温环境下“遭遇”暑湿之邪侵袭的时候,赤小豆就很有用。
如果面对的是寒湿的问题,赤小豆能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可能就没有那么大了。
为了验证赤小豆的这种特性,有学者曾采用肥甘饮食+湿热环境+内毒素法造出了湿热模型,然后用赤小豆搭配其他食材对其进行调理。
造模后,模型组动物出现嗜卧懒动、反应迟钝、毛发蓬松、饮食减少等湿热相关表现。
经赤小豆等食材的调理后,动物的活动次数逐渐增多、饮食量增加、排便逐渐恢复正常、反应恢复正常、皮毛有光泽,精神状态也恢复了正常。
当然了,我们在运用食材的时候,若是不仅“知其然”,更能够“知其所以然”,便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面对湿热问题,赤小豆是如何发挥本领的。
脾胃湿热证是中医常见证型,指湿热邪气内蕴中焦,困阻脾胃,导致脾胃能力失调,运化失常,表现为体倦身重、腹胀、食欲差、口苦、大便黏腻、舌苔黄腻等症状。
诱发脾胃湿热证的因素有很多,环境因素、饮食因素、生物因素等,都可能会导致湿热的发生。
比如,在我国南方地区环境多湿热。
《温热论》中便有记载:“粤地潮湿……外受之湿下起……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同样都是处于“湿”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就变成了“湿人”,有的人依旧“干干爽爽”呢?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和身体自身的代谢与循环能力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就好比洗衣机里一条吸了很多水的毛巾,若是一动不动地等着变干爽,可能需要很久的时间,甚至还没有变干爽就发霉了。
如果打开洗衣机的甩干桶,让其随之快速旋转起来,那么之前从环境中吸收的水分,很快便会排出去。
人体也是一样的,当外界的“湿”悄悄侵袭我们身体的时候,若是身体比较“机敏”,且对水液的代谢能力较强,那么便能够及时将多余的水湿排出去。
反之,若是任由湿气累积,日久天长,自然也就变“湿人”了。
赤小豆的出现,对于身体内部水液代谢的调节,是很有帮助的。
比如,赤小豆有很好的利尿能力。
科研人员为研究赤小豆是如何在体内发挥此种本领的,采用小鼠代谢笼法进行了相关实验,测定了水负荷小鼠给药4小时的尿量。
结果显示,赤小豆提取物能够使实验动物的排尿量有所增加,促进其体内水分的排出。
究其原因,可能是赤小豆中富含皂苷(如赤小豆皂苷A、B等),这类物质能刺激肠道和肾脏,增加水分代谢速度,减少组织液潴留。
除此之外,赤小豆中皂苷等成分还可能通过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尿液生成量。
我们再来看看饮食因素。
大家都知道,嗜食肥甘厚味是造成脾胃湿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若是能将“肥甘厚味”中那些身体代谢不掉的产物送出体外,身体便可能会“松快”很多。
赤小豆便有这样的能力。
研究显示,每100克赤小豆含钾约860毫克,而钠含量极低。钾离子可平衡体内电解质,促进钠的排出,减轻体内水液代谢负担。
赤小豆的这一特性,是很适合由于口味比较重、摄入盐过多或机体存在代谢问题而导致水湿的人群的。
聊完了“湿”,我们再来聊聊“肿”。
中医认为,赤小豆能通利水道,使湿热下行而消肿。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遇到哪些“肿”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赤小豆来缓解呢?
且听亦茹细细道来。
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
现代临床医学在面对这三类水肿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种调理方式就是通过使用利尿剂,促使水液排出,从而进行消肿。
赤小豆恰好具有很好的利尿能力,作为一种食材,它既安全可靠,又方便易得,故而在调理此类水肿的时候,饮食调养方面若是有赤小豆的“加持”,是很可能会事半功倍的。
营养不良性水肿
对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障碍性疾病引起的水肿,赤小豆可以进行很好的调理。
比如,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又称蛋白质营养不良。
蛋白质是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身体的生长发育、衰老细胞的更新、组织损伤后的修复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还是酶、激素和抗体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保持体内水分分布的决定因素之一。
有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身体还会出现缺蛋白质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摄入蛋白质不足只是导致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降低的一种原因。
除此种原因外,肝细胞损害影响总蛋白与白蛋白的合成、蛋白质丢失过多、消耗增加、血清水分增加等因素,都有可能会诱发低蛋白之类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机制可能为脏腑能力失调,特别是胃脾肾脏能力失调,使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肾的温煦出现障碍,使摄入的水谷无法被机体吸收,水谷精微不能化气化血,蛋白利用不足,从而产生低蛋白血症。
赤小豆既可健脾,又能利水。
有学者曾用赤小豆与黑豆、黄豆等药食同源食材共同煮粥,用此粥对低蛋白血症患者进行调理。经调理后,97.9%的患者症状得到了改善,血清蛋白质情况得以恢复。
无器质性病变的特发性水肿
有这样一种水肿,很多人都曾碰到过。
那就是,身体没有具体的疾病,但双下肢就是很容易肿。
当然了,也不是莫名其妙就会肿,而是在某些诱因的刺激下会肿起来。
比如,站的时间久了、走的比较多了,亦或是工作累到了,便容易感到肢体困重,腿脚也会随着肿起来。
若是平躺下来休息一会,水肿会自己慢慢消下去。
对于这种肿,赤小豆的调理能力是很好的。
而此种本领之所以能得以发挥,除了因为赤小豆良好的利尿能力外,还与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赤小豆中所含的B族维生素等物质,是能够参与机体能量代谢并对其进行适当调节的,有助于身体内部稳定状态的平衡。
秋已至,湿热却未消。
砂锅中的赤小豆冒着热气,那沸腾时伴随着的咕嘟咕嘟的声音,仿佛再说:“别怕,有我在。”
身量娇小的赤小豆,无时无刻不在拼尽全力,守护着人世间的百媚千红。
您看,这些中医古籍中的文字,其实是如此鲜活,如此富有生命力。
随手翻开,便如同闯入了旷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无一不能为您所用。
只待您去探索,去了解。
时节虽分冷暖,只要中医仍在,便处处有清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