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6年老山战场上,女护士张茹亲吻了一名临终士兵。
这个吻,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29年后,张茹踏上了寻找之路。
![]()
![]()
战场相遇与临终托付
1986年7月24日上午,老山松毛岭阵地硝烟弥漫,赵维军正在执行侦察任务,脚下突然传来一声闷响。
地雷爆炸的瞬间,这个20岁的兰州小伙子,双腿被炸得血肉模糊,昏迷中被战友们抬下阵地。
野战医院设在距离前线15公里的山谷里。
张茹听到救护车的鸣笛声,立即准备接收伤员。
赵维军被抬进来时,军装已经被血水浸透,脸色苍白如纸,医生检查后摇了摇头,伤势太重了。
![]()
山区多雨,医疗条件简陋得让人心疼。
药品短缺,器械不足,医护人员只能凭着经验,和毅力抢救每一个伤员。
张茹协助医生清理伤口,鲜血染红了她的白大褂。
术后第三天,赵维军的伤口开始发炎。
绿脓杆菌感染在野战医院很常见,抗生素供应有限,很多重伤员都熬不过这一关。
高烧让赵维军陷入昏迷,体温一度飙升到40度。
7月28日凌晨,赵维军突然苏醒了。
张茹正在给其他伤员换药,听到床上传来微弱的声音,赵维军睁开眼睛,目光有些涣散,嘴唇干裂得起了皮。
![]()
赵维军费力地转过头,望向西北方向。
张茹明白,那是兰州的方向,是这个年轻士兵的家乡,赵维军的声音很小,张茹需要把耳朵贴近才能听清楚。
"我回不去了,我没丢脸。"赵维军的话让张茹心里一紧。
这个比自己小三岁的士兵,眼中满含着对父母的愧疚。
接下来的话让张茹愣住了:"姐姐,我没谈过恋爱,能抱我吗?"声音轻得像羽毛,眼神中带着渴望和不舍。
![]()
张茹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这个请求如此简单,又如此沉重。
一个20岁的生命即将消逝,最后的愿望仅仅是一个拥抱。
张茹轻轻俯下身,小心翼翼地抱住了赵维军。
这个拥抱很轻很轻,生怕弄痛了他身上的伤口,赵维军闭上眼睛,脸上露出了安详的笑容。
张茹在赵维军的额头上轻轻一吻,然后又吻了吻他的唇角。
![]()
这个吻没有爱情,只有同胞之间最纯洁的情感。
赵维军含着笑离开了人世,就像睡着了一样安静,战地记者王红恰好经过,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瞬间。
后来这张照片被命名为《死吻》,成为了老山战场上最感人的画面之一。
![]()
战后转型与记忆困扰
1993年,老山战役结束,张茹脱下军装,告别了战友们。
退役后,张茹被分配到西北工业大学,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从战场到校园,环境变了,心境却难以平静。
战争的记忆像影子一样跟着张茹。
夜深人静的时候,那些牺牲战友的面孔,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
赵维军临终前的话语,那个拥抱的温度,都深深烙印在张茹的心里。
每当夜不能寐时,张茹就会想起赵维军望向西北的眼神,这个年轻的士兵,最终没能回到家乡,没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
一个念头在张茹心中生根发芽:要替那些牺牲的战友回家看看。
活着的人有责任告诉烈士家属,她们是怎样牺牲的,最后说了什么话。
赵维军被追授一等功,这是对英雄最高的褒奖。
遗体被安葬在甘肃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墓碑上刻着赵维军的生平事迹。
![]()
兴隆山烈士陵园里,安葬着许多老山战场的英烈。
每年清明节,都有家属前来祭拜。
赵维军的父母年事已高,很少能来到墓前,这成了张茹心中的牵挂。
![]()
"使命之旅"与赵维军家人
2011年,张茹组建团队,专门走访烈士家属,联合了几个老兵,成立了"使命之旅"团队。
这个团队有一个使命,就是替牺牲的战友回家看看。
团队的足迹遍及9个省份32个县。
每到一处,张茹都会详细讲述战友牺牲前的情况,有些家属听着听着就哭了,有些家属紧紧握住张茹的手不愿松开。
![]()
43户烈士家属,每一户都有不同的故事。
有的父母已经白发苍苍,有的妻子至今未再嫁,有的孩子长大后当了兵。
张茹把每个家庭的情况,都详细记录下来,时常关注关照。
2015年春天,张茹终于找到了赵维军的家。
榆中县的一个小村庄,房屋不算新,赵维军的父母,都已经7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
赵父听说张茹的来意,颤抖着手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盒子。
盒子里装着赵维军的军功章,还有几张照片,照片上的赵维军很年轻,穿着军装笑得很灿烂。
![]()
张茹详细讲述了,赵维军牺牲前最后时刻的情况。
赵父听着听着,眼圈红了,反复抚摸着军功章,仿佛在抚摸儿子的脸庞。
赵母紧紧握住张茹的双手,眼泪止不住地流:"维军没白死,他是英雄!"这句话说了好几遍,每一遍都带着颤音。
![]()
墓前祭扫与永恒铭记
张茹又去了榆中县兴隆山烈士陵园,这是赵维军牺牲29年后,张茹第一次来到战友的墓前。
墓碑上积了一层灰尘,张茹细心地擦拭着每一个字。
黑色的大理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金色的字体重新变得清晰。
张茹从路边采了一束野菊花,轻轻放在墓前,轻声说道:"弟弟,姐姐来看你了,现在国家太平了,你放心吧。"
![]()
声音很轻,像是在和老朋友聊天。
山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赵维军在回应。
张茹在墓前坐了很久。
29年来,这个拥抱和亲吻的画面,无数次在梦中出现。
此时终于能够面对面地和战友说话,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兴隆山回来后,张茹每年都会有新的烈士家属,加入关爱名单,每年都会有新的故事,被记录下来。
![]()
还经常向烈士家属捐赠物资,有时是生活用品,有时是现金,有时是医疗费用。
这些钱大部分来自张茹的工资和退休金,也有一些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
在各种场合,张茹都会讲述老山战场的故事。
学校的报告会上,社区的座谈会上,老兵的聚会上,都能听到张茹的声音,每一次讲述,都是对烈士的缅怀。
张茹常说一句话:"活着的人要替牺牲的战友看看家乡,这是最后的孝心。"
![]()
这句话朴实无华,却道出了一个老兵的初心。
29年过去了,张茹已经从当年的青春少女,变成了银发老人。
岁月改变了容颜,改变不了的是对战友的思念。
那个拥抱,那个亲吻,那句"我没丢脸",永远定格在张茹的心中。
每年清明节,张茹都会去烈士陵园。
![]()
献一束花,说几句话,擦拭墓碑上的灰尘。
这个习惯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张茹走不动的那一天。
在张茹看来,这是对赵维军的承诺,也是对所有牺牲战友的承诺。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和平,活着的人有义务记住他们,照顾他们的家人。
参考资料:
1. 王红.《老山前线:一个战地记者的见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156-178.
2. 张茹.《生死之吻:老山战场的记忆》[J].军事文摘,2016(5):34-3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