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智漫谈
![]()
作者:Maria 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
(正文约20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1941年,退役空军上尉陈纳德组建“飞虎队”,以志愿军的身份援华抗日,驾驶涂有鲨鱼嘴的 P-40 战机驰骋滇缅空域。当滇缅公路被切断后,联合开辟的 “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 “死亡禁区” ,向抗战阵地运输战略物资。
四年间,飞虎队击落日军战机 2600 余架,驼峰航线运输物资 65 万吨,近 3000 名飞行员长眠云端。这段历史不仅是军事层面的协同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呈现了经典的互助共赢,更凝结着跨越国界的战友情。
绝境中的空中援军
1940年,中国空军战机仅剩百余架,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对多个城市进行狂轰滥炸。在一筹莫展之际,曾担任中国空军顾问的陈纳德提议组建志愿航空队援华。所有征召队员需以“平民志愿者”的身份加入。
于是,1941 年 7 月,首批 100 名飞行员、150 名地勤人员启程抵达昆明,与中国空军协同训练。同年 12 月,“志愿援华航空队” 正式成立,下辖 3 个中队,装备100 架 P-40 战机。队员多为退役飞行员,因战机机头绘有鲨鱼嘴的图案,云南民众将其误认为“飞虎”。从此,“飞虎队”的昵称便开始流传。
![]()
▲ 绘有鲨鱼嘴图案的战机机头
当面对日军的强势轰炸和自称“不可战胜”时,飞虎队战机频繁急升空拦截,利用P-40战机优势,第一战便以零损失击落日军战机 9 架,仅 1 架 P-40 轻伤迫降。半年中,飞虎队作战超五十次,击落日军战机193架,《中央日报》以 “空中猛虎,痛击倭寇” 为题报道,飞虎队瞬间成为提振全国抗日士气的象征。
死亡云端下的情谊
随着美国对日宣战,飞虎队改编为“美国陆军第 14 航空队”,陈纳德任少将司令,正式纳入盟军作战序列。不仅装备更新、战斗机队伍扩大,作战范围也扩展至缅甸、印度以及中国东南沿海等地区。在抗日战场中,这支战队成功掩护了军队撤退与物资转移,形成了相互援助与不可或缺的空中屏障。
但缅甸沦陷后,航线成为唯一补给通道,飞行员需穿越海拔4500米的“驼峰”。战机在零下40度的低温中飞行,常遭遇暴风雪、冰雹,能见度不足百米,机舱无加压设备,多人因缺氧、冻伤失去意识。同时,日军对驼峰航线运输机组虎视眈眈,频繁轰炸机场。
![]()
▲居民自发组织深入被轰炸区修建机场
1943 年 10 月,12 架日军零式战机突袭汀江机场至昆明的运输编队,击落美军 C-46 运输机3架,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陈文宽驾驶受损飞机紧急迫降,机身着陆时断裂,仅他一人幸存。每逢两天就会出现飞机失事,残骸碎片堆积在山谷里反光,当地至今仍有“铝谷”之称。
云南沿江一带的村民自发组成了救援队,成为了航线 运输的“后盾”。当地居民冒着日军空袭的危险,深入山地荒野搜救失事机组。尽管救援者常遭日军无差别报复,他们仍不畏风险,坚持寻找失踪的飞行员。
在工业水平仍较为落后的年代,居民们用着最原始的工具建造机场跑道。超过20万民众用锄头平整土地,合力用巨型石碾压实跑到,保证了运输机的起降。飞虎队则为中国陆军提供空中掩护,在 “滇西反攻”中,飞虎队战机低空扫射日军阵地,配合远征军攻克松山、腾冲。正是这份跨越国界的情谊,使飞虎队与中国战友及当地民众紧密相连,并在协同作战中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
▲ 居民们拉着石碾子修建跑道
跨越国界的战友情谊
飞虎队的作战有效削弱了日军空中优势,保护了重庆、昆明等大后方的安全,驼峰航线也打破了日军步步精心设计下对华的国际封锁,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关键的空中支援。运输的 65 万吨物资直接支撑了中国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持续作战,为 1945 年中国军队的抗战策略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战争中,作战队员与中国当地民众结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厚友谊。飞虎队的地勤手把手教中国机械师维修战机,将战斗机的维修手册翻译成中文供大家学习。中国当地的居民则自发地深入轰炸区修建跑道,为飞虎队队员送去食物、药品,昆明市民也常带着腊肉、水果到机场慰问。
1943 年,飞虎队飞行员罗伯特・斯科特在空战中受伤,迫降在云南农村,村民们用轿子抬着他躲避日军搜捕。斯科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中国民众的善良与勇敢,让我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
▲ 当地居民慰问飞虎队队员
战后,许多飞虎队老兵重返中国,坚持不懈的寻找当年的救援者。2015 年,97 岁的飞虎队老兵理查德・科尔来到云南,与当年救助他的村民后代重逢,续写了跨越 70 年的友谊。
![]()
▲ 飞虎队队员以及后代回到中国参加纪念活动
飞虎队中也曾留下中国小英雄的身影。队员们曾照料过一名昵称为“小老虎乔”的三岁半的男孩。大家还给他穿上特制的儿童版飞虎队制服。可战火无情,尽管这份情谊绵延不绝,数十年来,多位飞虎队老兵及其后人多次赴华寻访当年的救助者与孩童,最终得以重逢者仅寥寥。许多类似的故事终化作难以释怀的牵念。
![]()
▲ 队员与中国小男孩“小老虎乔”的合照
多年后,抗战胜利纪念馆的飞虎队展区里,数不胜数的照片记录了当年从云南后方奔赴前线的青壮年,以及留守乡的以老人、妇女、儿童,也不乏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居民。大家都自发地前往生死难料的轰炸区自发修筑跑道,保障这条通向外界的唯一空中航线。
研究飞虎队数十年的专家指着照片说,飞虎队的战争图片是最好辨认的。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们用着最原始的工具修筑起一条条机场跑道,这份力量跨越了性别、民族与年龄;许多伤病者也拖着病体参与。正是这种对和平与胜利的共同追求,使人们超越国界与语言,成就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当年,雪山与乱流挡不住同向的机翼,才有穿云而至的生命线;而如今,风向或许多变。面对竞争与分歧,只要各国不把天空当作零和博弈的战场,国际合作的航迹仍能在云层之上相交。
撰稿: Maria
编务:刘笑薇
责编:邵逸飞
图片来源:网 络
![]()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民小智君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