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余广银,男,大学学历,师从著名作家裴章传先生。现为安徽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安徽省政府咨询机构对外交流合作协会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会员,书法培训师(高级),书法家、摄影家,《城乡文化》微刊社副总编辑。
由陶弘景辞官修道想到的------
择路而行寻生命之光
余广银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的跋涉,在浩渺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方向。陶弘景的生命轨迹,恰似一部深邃的典籍,为我们诠释着抉择与追寻的智慧密码。
陶弘景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自幼便显露惊世才情,四岁能属文,九岁通儒家奥义,未及弱冠已名满江东。依世俗眼光,他本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光耀门楣。二十岁时,他循常踏上宦海征途。然而官场的波谲云诡、屡屡受挫,让他心生倦意。三十六岁那年,他毅然辞官,归隐山林,踏上修道之路。这一转身,在当时或许被视作背离常轨,甚至被误解为消极避世,但岁月终将证明:这条路,才是他的天命所归。
隐居茅山之后,陶弘景的人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他德馨品洁,文章与书法皆为世所重,更兼通兵法、骑射、阴阳五行、风水历算之学,慕名求学者如百川归海。他率领弟子筑造华阳宫,历时七载终成气象;又广撰道书、开立宗派,一部《真诰》问世,茅山遂成道教上清脉系之核心,“茅山宗”之名,响彻天下。他不仅在道教领域建树卓然,更首倡佛、道、儒三教融通,晚年竟也皈依佛门。尤为传奇的是,他虽隐于林泉,却以智慧辅佐萧衍成就帝业,被梁武帝尊为“山中宰相”,其政治影响力,远超当年身居庙堂之时。
陶弘景的人生,引人深思:路,究竟该如何选择?
“万川归海,途虽异而终同。”成功从不限于一条路径。我们不必困守于众人称羡、却并不契合自己的道路。陶弘景初入仕途,正如许多在迷茫中摸索的行路者,在他人的期望里跋涉,却在现实的荆棘中屡屡碰壁。而他最可贵之处,在于及时清醒、果断转身。这不是退缩,而是对自我的赤诚与诚实。
实现生命价值的道路何止万千?不必千军万马争渡一座独木桥。有人盲目随众,不辨自身长短,遭遇挫折便怨天尤人,却从未静心思考:何处才是能让我倾注热情、发挥所长的天地?而真正的智者,往往对自己有着深刻的认知。知所适从,知所当止,方能择路而行、行则无憾。
陶弘景有着清醒的自知之明。他深知官场非心之所向,亦明了自己对大道的向往、对学问的热忱。于是,他走入山林,在修行、著述与讲学中安顿自我、照亮他人。正是这一选择,让他的才华与智慧如月出云岫,不仅成就了个体生命的圆满,更推动了大道的流传与文化的交融共生。
人生本无定式。有人在市井商海中拼搏,开创时代风云;有人在实验室里埋头探索,叩问宇宙未知;有人立于三尺讲台,传承文明薪火;有人于书法的浩瀚海洋里,怀追慕古贤之心、抱弘扬今韵之志,深耕数十载;也有人如陶弘景一般,栖身山水之间,在心性的净地与精神的穹顶之上,追寻至高的生命境界。
关键在于:学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认清自己的热爱与所长、所知与所能。正如陶弘景,明其志、尽其性,当旧路变得逼仄,便从容转身,迈向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从来都不是易事。它需要勇气,去抵抗世俗的成见与纷扰;需要智慧,去勘破表象,看清真实的自我。途中或许会有质疑,或许会有孤独,正如陶弘景当年所经历的那般。但只要我们坚信:这条路忠于内心,指向光明,那么即便独自行走在荒僻小径,也能走出独属于自己的风景。
陶弘景的一生,正是“择路而行,寻生命之光”的生动注脚。他以自身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选择了多少人走过的路,而在于是否走对了属于自己的那一条。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程中,真正绽放出璀璨光芒,活出深刻而高贵的人生。
愿我们都能如他一般,心中有光、脚下有路,在茫茫人世里,择善固执,向明而行,最终抵达那片独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