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圆方的第1297篇原创
(点击标题下方小耳机标志可收听音频)
01
这几天在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一个培训学习。
学习之余,在周边逛逛,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地方:
复旦旧书店
复旦旧书店始于2000年,最初是复旦第九宿舍附近的一个旧书摊。
书店最大的特色在于其 “无序美学”和海量的旧书收藏。店内没有精细的分类,文史哲、理工农医、外文旧籍乃至绝版书和珍贵古籍都杂乱却有序地堆叠在一起,淘书过程如同“寻宝”。
而圆方一进书店,就淘到了一本蛮有趣的书,1955年全年的《文艺学习》合订本。
《文艺学习》于1954年4月在北京创刊,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它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是与《人民文学》、《文艺报》等齐名的重要国家级文学刊物。到1957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停刊,直到1986年才复刊。
不过,虽然其出版只有从1954-1957年的这短短的3年,某种程度上却也刚好记录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文学与政治表达之间复杂的关系状态。
而刚好在1955年,在中国文学和政治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胡风事件”
刚好圆方买下的这个合订本,就完整的经历了这个阶段。
今天就带着大家一起回到70年前,去看看那个时代的“舆论”战场。
感受一下什么叫做,说“错”话的代价。
02
先给不太了解“胡风事件”的小伙伴们补补课哈。
胡风,原名张光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鲁迅的弟子之一。
胡风于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解放后他担任了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编辑委员等职务,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胡风强调文艺的“主观战斗精神”,主张作家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生活,真实反映人民的苦难和斗争,反对将文艺完全政治化、工具化。
1954年,胡风向中共中央递交了一份长达30万言的《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并对文艺界的领导提出批评。
1955年1月20日,中宣部向中央提出,要开展批判胡风思想的报告。这个报告曲解了胡风写给中央的报告中的原意。。
《报告》请求对胡风的思想“展开讨论和批判”,并对胡风小集团中“可能隐藏的坏分子”“加以注意和考查”。
从1955年2月开始,各地纷纷召开文艺界人士、高校师生座谈会、讨论会,开展对胡风思想的批判。
1955年5月,对胡风的批判升级为“反革命集团”问题。
5月13日、5月24日、6月10日,《人民日报》分三批刊登了《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将胡风及其支持者定性为“反革命集团”。
全国展开了揭露、批判、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
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文艺学习》上,当时是如何批判“胡风”的。
03
在一月,其实并没有他和胡风相关的内容。
而在二月,就已经能看到
《谈胡风先生的五把刀子》的文章
不过这个时候,依然称呼的是“胡风先生”。看文章的内容,最严厉的批评大概是文章的结尾:
……胡风先生是惯于以“挂着金字招牌的青年导师”和“新生力量的卫道者”的姿态出现的,仿佛只有他才是真正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扶植青年的文艺界老前辈
但是事实证明他并不是,而且从来也不是一个高明的引路人,他的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不仅是分道扬镳而且是背道而驰的。
在三月,舆论态度略微激烈起来,文章的题目也变成:
《狂妄的攻击,恶毒的污蔑》
《创作实践与思想改造》
不过内容,还留有余地。比如文章的结尾会提到
“……我们知道,在我们自己从事批评工作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别人的批评。如果我以上的看法和意见有不对头的地方,也请同志们指正”
在四月的目录上,感觉舆论的风潮有些降温。题目也变成了:
《略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批判的现实主义的区别》
专门出了一个答读者问,回答:
《胡适,余平伯,胡风思想的批判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内容呢,似乎从对批判慢慢回落到学术上的讨论。
到了五月,舆论似乎声量更小了,对于胡风问题的讨论,也从头版,慢慢调整到了不那么显眼的位置。
但是性质似乎更加“严重”,变成了
《胡风以前干过什么?》
(要注意这里面就已经没有“先生”的称谓了)
文章里面说:
“……从以上所谈的胡风和他的小集团的一些零散的活动情况中,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知道吴峰的错误思想发展到目前的严重性质并不是偶然的。
为了保卫社会主义事业,为了加强党在文艺战线上的思想领导,为了使全国文艺工作者都更好地正确为人民文艺事业服务,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通过对胡风具体错误思想的批判以获得教育。
同时也为了挽救胡风和他的小集团的一些分子我们是必须对胡风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想进行严格批判的。”
到了六月,情况陡然而变。
六月的杂志(刊登五月的投稿),几乎用了一半的内容。来批判“胡风反革命集团”
《彻底清算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罪行》
《我们不要蛇皮》
《胡风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死敌》
《查清这个野心家的来历》
《我认清了胡风的真面目》
《要把胡风打回原形》
《胡风跳加官》
《坚决消灭胡风反革命集团》
《剥去假面显原型》
文章的内容就不列了。从题目大家应该就能感受到“舆论”的变化。
到了七月,舆论氛围情况进一步加剧
七月的杂志已经从定性上升到处置,大概也有一半的篇幅是用来打倒胡风的。
头版头条就是
《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
后面的内容也变成了:
《胡风反革命集团罪行摘要》
《胡风分子在天津是怎样进行反革命活动和毒害青的》
《原来如此(诗)》
《坚决肃清胡风集团和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青年们可以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婆婆学到什么?》
《谈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策略”》
《从胡风集团的爱与憎谈起》
《主观跟客观搏斗》
《毁谤绝不是批评》
《任你千方百计逃不出人民一击》
还配了漫画
想来这不用更多解释,大家已经能够理解当时的“舆论”斗争氛围了吧……
后面的八月,九月的情况就不一一介绍了……
实际上,九月之后,“胡风事件 ”的舆论热度就慢慢下来了。
因为当时全国的热点,已经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上去……
7月1日,发出了 《关于展开斗争肃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
7月31日,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后面的事情,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了……
04
那胡风事件最后的结果呢?
此案株连甚广,据记载共触及2100余人,其中92人被捕,62人被隔离审查,73人被停职反省。
许多文艺工作者及其家属、朋友因此受到长期迫害,身心遭受巨大创伤,对中国文艺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而胡风事件之后,国内的舆论环境为之一“清”。几乎不再有人在公开场合,发表任何“反对”的声音。
而这种状态,也为后续的一些列事件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审查此案。
1979年1月,胡风被释放出狱。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文指出“'胡风反革命集团'一案,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将有错误言论、宗派活动的一些同志定为反革命分子、反革命集团的一件错案”,决定予以平反。但平反的不够彻底。
198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进一步发出《关于为胡风同志进一步平反的补充通知》,撤销了1980年平反文件中所有对胡风文艺思想和宗派活动的指责,标志着胡风事件在政治、历史、文艺思想各方面获得了全面彻底的平反。
那,胡风等到的想要的“公正”了么?
1985年,胡风去世
从 1955年被批判入狱,到1985年去世。
或许,这就是说“错”话的代价吧……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国殇难忘,警钟长鸣。
我们缅怀为民族奋起反抗、流血牺牲的先辈,也要以史为鉴,在当代动荡的世界铭记历史,自强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