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唐诗的韵律邂逅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激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日前在陕西和北京举行的“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上,来自巴西、哥伦比亚、古巴等15个拉美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齐聚一堂,以诗为媒,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
此次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和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通过诗歌朗诵、文化采风、学术对话等多种形式,为中外诗人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到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从大学校园行到诗歌研讨会,诗人们在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
2025国际青春诗会期间,拉美诗人在西安参访。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跨越万里的文化共鸣
尽管相隔重洋,中拉文明却有着惊人的相通之处。
萨尔瓦多作家劳里·克里斯蒂娜·加西亚·杜埃尼亚斯沉醉于东方技艺,她笑言“像是走进了某一句未曾写完的诗”。“中国的唐诗与拉美的诗歌,向来不吝赞美自然。山川、流水、朝露,皆是我们创作中重要的元素。诗歌让我们跨越语言,将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
智利诗人维多利亚·拉米雷斯·曼西莉亚认为,此次诗会提供了一个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她说:“中国与智利的诗歌,仿佛相隔万里却遥相呼应的两条河流。它们都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记录下人与自然之间细腻而深沉的对话。”
大部分中外诗人虽是初次相识,却因诗心相通,很快便如故友重逢。他们以诗为桥,在跨越千年的历史回响中探寻超越言语的共鸣。
文明互鉴的心灵对话
国际青春诗会不仅是诗歌的交流,更是文明的对话。
阿根廷诗人巴勃罗·卡查季安从道家智慧中获得启发:“只有那些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事物,才能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厄瓜多尔诗人阿古斯廷·瓜姆博认为:“诗歌是倾听世界的方式,与世界的声音、节奏和沉默保持共鸣。”
秘鲁诗人尼尔顿·桑蒂亚哥将诗歌比作“一棵带着根系旅行的树”,它是个体与集体、私密经验与普遍真理相遇的场域,能教会我们以更清醒、更人性的方式栖居大地。“尽管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却共享着‘我们是谁?去向何方?’的终极追问。”他表示,当地域性成为世界性,一个民族的絮语也能成为世界的回声。
2025国际青春诗会期间,中拉诗人们围坐在一起,朗诵分享自己的诗歌。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共创未来的诗意表达
在走进大学校园的交流活动中,巴拿马诗人哈维尔·阿尔瓦拉多在宣纸上认真描绘“青春”二字的场景,成为中拉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缩影。
中国诗人何不言表示:“每个中国当代诗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世界性’,因为我们参照的诗歌范本、汲取的文化滋养,无一不是全球化的产物。”
“同一种诗歌意象,在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中,可能会有迥然相异的含义。”澳门诗人袁绍珊在与拉美诗人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文明互鉴的必要性。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份跨越千年的祝愿,恰是中拉诗人友谊的真实写照。
乌拉圭诗人奥拉西奥·卡瓦洛动情地说:“国际青春诗会这样的活动让交流成为可能,让每位参与者像古代的信使一样,翻越高山、跨过河流、穿越沙漠和绿色的大潘帕斯草原,把诗歌带回家。”
9月15日晚,中拉诗人们在2025国际青春诗会开幕式现场合影。新华社记者 余俊杰 摄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那些深入挖掘自己村庄的诗人,他们穿透了世界的土壤。这是全世界诗人共同感受到的惊叹。”洪都拉斯诗人卡洛斯·奥多涅斯认为,全球性也不仅仅意味着普遍性,还意味着特殊性的极致。
“尽管你们的诗歌,经由不同经历和不同文字写成,但在连接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维度上,大家写下的又何尝不是同一首诗?”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诗歌不仅属于个人、生活、情感,而且属于民族、时代和整个人类。
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引用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以月亮这一跨越文化的诗歌意象为例,指出“无论语言、文化或国度,月亮在瞬间让所有人成为兄弟姐妹”。
正如诗中的月亮一般,诗歌也跨越山海,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共通情感,照亮中拉人民相知相交的前行道路。(记者余俊杰、付瑞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