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太平广记》《神仙传》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童与仙童,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自古以来,道门中便有"仙童转世"之说。
这些得道高真转世而来的修行者,往往天赋异禀,慧根深厚,一旦踏入道门便能突飞猛进。
可是,如何在芸芸众生中识别出真正的仙童转世?
古代道门高人早有秘法传承,其中最为神秘的便是观其面相骨相。
据《太平广记》及《神仙传》记载,真正的仙童转世者,必有天生异相。
而这异相之中,最为明显且不易伪装的,便是那双与众不同的耳朵。
可这耳朵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历代道门高人都将此视为识人秘诀?
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玄妙道理?
话说唐朝开元年间,长安城外终南山中有一处道观,名为"玄真观"。观中住着一位年逾花甲的老道长,道号"虚明真人"。此人修道六十余载,精通道门秘法,尤其擅长观人面相,能从骨相中看出一个人的修道资质。
这一日,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虚明真人正在观中打坐修炼,忽然听得山门外传来阵阵喧哗声。他睁开双眼,只见几名年轻人正围在山门外议论纷纷。
"师父,听说您这里收徒弟,不知我等可有机缘?"其中一名身着锦衣的年轻人恭敬地问道。
虚明真人缓缓走出观门,目光在几人身上一一扫过。这几名年轻人年纪相仿,都在十六七岁左右,看起来都颇有些灵气。
第一位是长安城中富商之子,名叫李承志。此人生得眉清目秀,谈吐不凡,自幼饱读诗书,对道学也颇有些了解。他见虚明真人出来,连忙上前行礼:"弟子李承志,久仰真人大名,特来拜师学道。"
第二位是武将之后,姓王名勇,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双目炯炯有神。他粗声粗气地说道:"小子听说修道能够长生不老,还能飞天遁地,故而前来求师。"
第三位最为特别,是个看起来有些木讷的农家子弟,名叫张朴。此人衣着朴素,面容憨厚,话不多说,只是默默地站在一旁,偶尔抬头看看虚明真人,眼中却闪烁着一种说不出的灵动。
虚明真人抚须而笑,说道:"你们既然诚心求道,老夫自当考校一番。不过,老夫有个习惯,凡是收徒,必先观其面相骨格,看看是否有修道之资质。"
李承志闻言大喜,心想自己生得一表人才,必然能够通过考验。王勇也是满怀信心,觉得自己天生神力,定是修道的好材料。倒是那张朴,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一丝忧色,低头不语。
虚明真人走到李承志面前,仔细端详其面容。只见此人天庭饱满,眉宇间透着灵气,确实是个聪明人。可当虚明真人的目光落在他的耳朵上时,却微微摇了摇头。
李承志的耳朵虽然生得端正,却是寻常人的模样,耳垂较小,耳廓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接着,虚明真人又看向王勇。此人面相威武,双目有神,确实有些不凡之处。可当看到他的耳朵时,虚明真人同样摇了摇头。王勇的耳朵虽然厚实,但也是普通人的样子。
最后,虚明真人走到了张朴面前。这个木讷的农家子弟不敢抬头,只是紧张地搓着手。虚明真人轻声说道:"孩子,抬起头来,让老夫看看。"
张朴缓缓抬起头,露出一张朴实无华的脸庞。虚明真人的目光在他脸上扫过,当看到他的耳朵时,眼中忽然闪过一道精光。
只见张朴的耳朵有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形状——耳垂异常饱满厚重,几乎垂到了肩膀,而且整个耳廓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螺旋形状,仿佛蕴含着某种天然的韵律。最奇特的是,他的耳孔周围有着细微的螺纹,在阳光下仔细观察,竟然隐隐呈现出太极图的模样。
虚明真人看到这里,心中大震。他在道门中修行数十年,见过各种面相,可像张朴这样的耳相,却是平生仅见。
"你们三人中,只有这位张施主有修道之资质。"虚明真人淡淡地说道。
李承志和王勇闻言大惊,李承志忍不住问道:"真人,弟子不才,也算是饱读诗书,对道学颇有研究,为何反倒不如这个......"他看了看张朴,欲言又止。
王勇也是满脸不服:"师父,我天生神力,从小就能举起百斤重物,这样的天赋难道还不够修道吗?"
虚明真人摇头叹息:"你们二人只看表面,却不知道门真谛。修道之人,最重要的不是学问深浅,也不是力气大小,而是要有仙根慧质。这仙根慧质,便体现在面相骨格之上。"
"那么,这耳朵的形状究竟有何玄妙呢?"李承志虽然失望,但仍然好奇地问道。
虚明真人看了看三人,缓缓说道:"耳朵在相学中被称为'采听官',主智慧和福德。普通人的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而修道之人的耳朵,却能听到天地间的妙音。"
"真正有仙根的人,其耳朵必有异相。有的是耳垂奇长,有的是耳廓如轮,有的是耳孔呈纹。这些都是天生的仙骨,是前世修行留下的印记。"
张朴听到这里,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耳朵,脸上露出惊异的表情。
虚明真人继续说道:"张施主的耳相,正是传说中的'双螺贯顶'之相。这种耳相,据《神仙传》记载,乃是得道高真转世的标志。拥有这种耳相的人,前世必定是修行有成的仙真,转世而来继续修行。"
李承志和王勇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未想到,看起来木讷的张朴,竟然有如此惊人的来历。
"不过,"虚明真人话锋一转,"仅仅有仙根还不够,还要看后天的修行。有些人虽然是仙童转世,却因为迷失在红尘中,反而一事无成。而有些人虽然根器平常,但因为精进修行,最终也能得道成仙。"
说完这些,虚明真人让李承志和王勇离去,单独留下了张朴。
从那一日起,张朴便在玄真观中开始了修道生涯。果然如虚明真人所言,张朴虽然看起来木讷,但修道天赋却是异常惊人。无论是打坐调息,还是修炼道术,他都能很快领悟,进步神速。
一年之后,张朴已经能够辟谷不食,三年之后,他已经练成了轻身术,能够飞檐走壁。五年之后,他更是掌握了呼风唤雨的神通。
可是,就在张朴修行渐有所成的时候,他却开始对自己的身世产生了疑问。他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坐在山顶上,望着满天繁星,思考着自己究竟是什么来历。
有一天,张朴忍不住问虚明真人:"师父,您说我是仙童转世,可我对前世的事情却一点也记不起来。我到底是谁转世而来的呢?"
虚明真人看着他,眼中露出复杂的神色。他沉默了良久,才缓缓说道:"为师观你的面相,不仅有双螺贯顶之相,更有紫气环绕。这种相格,在道门中有一个特殊的称呼......"
虚明真人说到这里,忽然停了下来,深深地看了张朴一眼。
张朴见师父欲言又止,心中更加好奇:"师父,您倒是说啊,这种相格叫什么?"
虚明真人叹了一口气,似乎在犹豫是否要说出真相。他抬头望向天空,那里正有一朵七彩祥云飘过,恰好停在玄真观的上空。
"这...这是天象示警吗?"虚明真人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远处忽然传来阵阵仙音,那音乐优美动听,却又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威严。
张朴听到这音乐,竟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仿佛这音乐唤醒了他内心深处某种久远的记忆。
虚明真人见状,脸色大变:"果然如此!这种反应,这种感应......"
他看向张朴的眼神充满了敬畏,仿佛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弟子,而是某位了不起的存在。
可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世,能让一向淡定的虚明真人如此震惊?
张朴的前世身份,又隐藏着怎样惊天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