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要访华的消息刚出来没多久,人还没到天津,专机先拐弯去了东京。日本媒体说得明明白白,8月29号他要见石破茂,不光谈经贸、防务,还要聊所谓的“印太安全”,甚至要把17年没动过的安全合作宣言更新一版。
紧接着,双方联合声明里那句“不能用武力改变东海和南海现状”,放在这个时间点,明眼人都能看出指向谁。这既是摆姿态,也是攒筹码,说白了就是莫迪在为访华预热,想掌握谈判的“定价权”。
日方这次给了个实打实的承诺:未来10年要给印度投10万亿日元,折合成人民币大概3300多亿,换算成美元是678亿左右。这笔钱主要砸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移动出行、环境、医疗等八个领域,还打算把印度当成日企进军非洲市场的跳板。
除了钱,人才也是重点,日方计划五年内把去日本的印度人从2.5万增加到5万,优先招半导体和IT专业的,还搞了个“日印人工智能合作倡议”,让两国青年AI学者互相交流。
安全方面的说法也很有讲究:反对改变现状、强调海洋秩序、扩大船舶维护和装备技术合作,每一个关键点都踩着东海、南海和“印太安全”的节奏。再看印度这边,外交秘书唐勇胜提了两点,一是关键矿产供应链得靠谱,二是配套基础设施要跟上。这一提,就等于埋下了一颗“暗雷”——稀土。
把视线转到南海,马科斯刚从新德里离开,印度三艘军舰就开到了马尼拉附近,和菲律宾海军去黄岩岛周边搞了场联合演习,还顺带炒热了“布拉莫斯导弹”这个话题。从舆论上看,印度要的不是真能打赢战术冲突,而是想在话语权上刷一波存在感。
巧的是,中方在8月25号到26号发布了南海演训公告,划了禁航区,这就像提前把牌摊在桌上:不管你们声明写得多好听,该有的安全红线,一点都不会动。这种“先亮态度”的做法,特别符合军事上的节奏把控——不跟着别人的话题走,自己定时间、定强度,让对方可操作的空间变小。
现在有两颗“暗雷”,一颗是关键矿产和稀土,另一颗是海上安全和防务的连带影响。前者关系到高端制造和绿色转型的根基,后者牵动着东海、南海的敏感神经。莫迪把这两点秀给日本看,不是为了眼前的热度,而是想在访华前给自己加两个“杠杆”:一是在产业链和技术链上,让中国感受到“被替代”的压力;二是在安全话题上,把印度绑进“印太秩序”的话语体系里。这种绑定不是军事同盟那种硬捆绑,而是政治信号上的软连接,给谁看呢?给东京,给华盛顿,也给东南亚那些想找外部靠山的国家。
印度的玩法一直是“多边平衡”:跟美国要市场、技术和安全框架,跟俄罗斯要石油天然气和武器备份,跟日本要资金和供应链支持,跟中国要大规模的经贸合作空间。同一件事,它能说两种话,向两边释放不同信号。比如这次访华,它选了以上合峰会的名义来,巧妙避开了9月3号中国的二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不是礼貌问题,是政治定位问题——上合是“多边场合”,纪念活动是“明确立场”,它不想站队。
同样的逻辑,先访日再访华,也是跟东京交底:在历史叙事上,印度更愿意用“亲近日本”的视角看二战,印度议会还在广岛核爆80周年的时候,对美国当年核击日本表示了哀悼,这些都是象征性的政治操作。但符号之外,它还得进上合的会场谈边界、谈贸易、谈恢复航线。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莫迪一贯的政治套路。
说到稀土,外界总爱盯着“储量”看,但产业安全真正的关键不在地下,而在产业链上。中国的优势是“从矿石开采到冶炼、材料加工、器件制造再到整机生产”的全链条能力,这是几十年工艺升级、成本控制、环保合规和市场规模堆出来的“护城河”。有消息说印度的国家公司限制向日本出口稀土,想优先满足国内需求,其实就是想在源头端卡位,试着搞“日印去中国化”。
这套操作能不能短期内影响中国?我觉得难度很大。稀土冶炼不像做贸易转单那么简单,工艺上没有捷径,治理污染要真金白银投入,上下游产品的验证周期又长。就算把日本ODA(政府开发援助)的钱砸进来,也绕不开“材料—器件—系统验证”这个耗时的过程。
海上那枚“雷”,动静大,威力却没那么实。印度在南海没有长期部署的能力,也没有完善的前沿保障网络。军舰去马尼拉转一圈、搞场象征性演习,改变不了实际的战术态势。但它在舆论和法律层面有价值:通过和菲律宾互动,把“国际社会关注”这件事喊出来,让东盟里那些犹豫的国家,在说话的时候更敢站队,把问题搞成“国际议题”。
肯定有人会问,中国该怎么应对?这次南海演训就是个模板:先通过行动把底线说清楚,减少对方“误判”的空间。对日印的联合声明,不用急着在公开场合反应过度,因为对手就是想把话题引到你情绪爆发的点上,打乱你的节奏,等你节奏乱了,谈判时就只能让步。
更重要的是“掌握议程主导权”:莫迪来中国,能谈实际问题就优先谈,比如恢复直航、细化边境地区危机管控机制、提高重点口岸的通关效率。这些事落地了,能在两国社会层面减少一些不信任,也能给印度国内传递“对华合作有实实在在好处”的信号。等双方情绪冷静下来,再把敏感问题放到更大的框架里慢慢谈,这才是可持续的办法。
其实现在莫迪的国内的压力也不小:美印贸易谈不拢,美国还加了关税,印度除了嘴上强硬,没什么好的反制办法。这个时候去上合峰会,对外是想显示“背后有盟友”,对内是想告诉民众“政府在找解决办法”。但他又舍不得彻底倒向任何一边,所以才会有“避开中国二战纪念、先访日再访华”的路线安排。有人说这是小聪明,我觉得更像是“算得太细”。算得太细的坏处是,一旦遇到强势对手,你的选项很快就只剩象征性意义了。
中国这次选择“先亮态度+稳扎稳打”,先搞演训,外交上不急躁,抓紧推进实际议程,就是要打破对方“过度精算”的算盘:不给你制造情绪对立的机会,而是给你谈实际利益的场合;不给你靠姿态加分的空间,而是给你实实在在的利益清单。等莫迪发现,只有把现实问题谈出进展,回国才能交差,他搞政治表演的空间自然就小了。
这两颗暗雷都不致命,但都需要长期关注。稀土是“慢变量”,靠的是长期积累;海上是“快变量”,靠的是舆论声量。应对慢变量,要把技术和供应的“护城河”挖得更深;应对快变量,要抓住时机,掌握话语权。中国这次的节奏,基本踩对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议程主导权”抓到底:让莫迪访华谈出看得见的成果,让边境和海上的管控机制更管用,让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更多元。到那时候,别人再想埋雷,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足够的“火药”。
莫迪专机先去东京,不意外;去天津的路,他终究还是要走的。等他坐到谈判桌前,该怎么出牌,大陆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剩下的,就看谁更懂得“以时间为友”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